大家好,这里是圣城小事,持续更新传说故事、趣闻轶事,欢迎关注!!! 您的关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动力!!!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城里有一条整洁的马路叫阙里街,街上有一座宫殿式府第,坐北朝南三启六扇镶红边的黑漆大门,门额上高悬蓝底金字“圣府”竖匾,两侧一副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板上有狮子头形的大铜门环,门前蹲着一堆精雕的大石狮子,迎面是宽大的粉白照壁。这就是孔子后世嫡孙长支、历代衍圣公的府第,也是我的家——孔府,人们通称“公府”。

孔府作坊的真实生活(孔府内宅轶事天下第一家之孔府)(1)

从孔子到我这一代是七十七代,两千五百年来,我的祖辈世代居住在这里,所以孔子后裔又称为“阙里世家”。在孔子时代,阙里街只是城外一条小胡同;现在孔府大门旁边有两扇狭窄的小门,那是孔子故宅门。孔子一生很穷,相传当年只有三间小屋,后来改建成殿,我小的时候经常去玩,那里有一辆破车,据说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乘坐的,还有他用过的琴和书。孔子死后二百多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孔子学说才受到重视,从此历代帝王不断给他各种谥号: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代开始称孔子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以后又加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清王朝更进一步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即:启圣王、昌圣王、贻圣王、裕圣王、肇圣王。

随着对孔子谥封号的增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是一再封赐。我从刚记事的时候起,就常听老人讲,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圣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还要尊贵。皇帝只是一朝一代的大贵族,而孔府是两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大贵族。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祠君”,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孙孔霸为“关内侯”,唐玄宗又将三十五代孙孔燧之提升为“文宣公”,宋仁宗为使圣裔繁衍,世袭不断,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明代又将“衍圣公”由三品官提升为一品官,列为文臣之首,明清时还特准许衍圣公在皇宫御道上和皇帝并行,在紫禁城骑马,还陪同皇帝“临雍”(视察学务),衍圣公每次来京,诸贤后裔,五经博士,四配十二哲百十多人也都随同前来。从宋朝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直到七十六代我的父亲孔令贻,代代世袭衍圣公的封号,已经持续八九百年了。

宋朝以前,孔子后裔在阙里的宅第称为“袭封宅”,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始建“衍圣公府”,以后历代均有所扩建。孔府占地二百多亩,有厅、堂、楼、殿四百六十多间,还有一些门坊、花园等。雕梁画栋,飞檐彩拱,奇花异石,凉亭曲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整个布局是前衙后宅,分为中、东、西三路,与北京故宫相似。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花园,西路是衍圣公接待贵客、学礼、读书的地方,东路有家庙、祠堂,还有亲属的住所。

二门里有座“重光门”,是在院中孤零零的盖起一座双层飞檐的门坊,斗拱建筑的屋顶,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门下有石鼓夹抱,左右无墙,平时关闭,从两侧通过,只有在皇帝出巡或祭孔时才能在十三声礼炮声中打开。这是一般官宦人家所没有的,只有列士封候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据有关史书上记载,历代帝王中曾出巡到孔庙的有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周太祖、宋仁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共十一个皇帝、十九次出巡来过这里。这是历史上所有的贵族之家都没有得到过的皇帝“宠幸”。民国以后,蒋介石、孙科、冯玉祥、孔祥熙等国民党要人也都亲自来过。

孔府作坊的真实生活(孔府内宅轶事天下第一家之孔府)(2)

重光门

孔府作坊的真实生活(孔府内宅轶事天下第一家之孔府)(3)

孔府平面布局

孔府的管理结构设在中路前部大堂前东西两侧,分为六厅,很像封建王朝的六部。典籍厅、司乐厅、掌管祭祀的典章和音乐;掌书厅、知印厅掌管文书和大印;管勾厅掌管祀田收租;百户厅掌管林庙、守卫。六厅的官员有知印官、书写官、掌书官、司乐官、典籍官、管勾官、百户官等,一般都是四品官员。此外还有孔府总管、管家、师爷、账房、祭祀官员等等。

六厅正中的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大堂中央有一彩绘云朵的暖阁,内有披着虎皮的太师椅,前面长长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大印、令箭。

二堂正中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代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处理家族纠纷和府内仆役问题的地方。

这大堂、二堂、三堂,从我记事的时候就从没有用过,空有摆设而已。内宅日常事务主要是由设在三堂院内东西配房的司房和册房处理。

【注】本篇选自《孔府内宅轶事》,作者为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老人,袭封三十一代 衍圣公(后改称奉祀官)孔德成的胞姐,1917年出生于曲阜孔府。可谓是见证了这座圣人府第最后的辉煌和变迁。后续将带来更多关于孔府的知识,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