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风情电影大全(新德国电影)(1)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伯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博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开端——奥博豪森宣言

1962年2月28日奥博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一批来自慕尼黑的短片导演发表了“奥博豪森宣言”——创立德国新电影,要与传统电影彻底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创立新的德国电影,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重要代表人物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德国风情电影大全(新德国电影)(2)

(一)福尔曼·施隆多夫

·个人简介

施隆多夫,德国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新德国电影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剧烈的争吵》(1967)《铁皮鼓》(1978)。影片《铁皮鼓》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 《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创作特征

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

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铁皮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后来,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德国风情电影大全(新德国电影)(3)

(二)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个人简介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代表作品

《爱比死更冷酷》《四季商人》《恶梦吞噬灵魂》《莉莉·马莲》

·作品特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

最大特征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

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

三、总结

“新德国电影”的电影家在电影的题材、叙事结构、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各有建树,异彩纷呈。然而,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艺术学特征的探索却有着某种美学的一致性。

即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他们重视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