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胜利中国作为最早受到新冠病毒冲击的国家,3年多以来,政府与百姓同心协力共抗疫情,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病毒感染是一天比一天弱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病毒感染是一天比一天弱吗(提倡观念免疫)

病毒感染是一天比一天弱吗

文·祁胜利

中国作为最早受到新冠病毒冲击的国家,3年多以来,政府与百姓同心协力共抗疫情,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1000多天,我们做了无数次核酸检测,多数人都接种了仓促上阵的疫苗,被迫创造了以密接等200多个词汇为代表的新生事物,工作生活不断启动-暂停。迄今,我们有超过10亿同胞感染过新冠病毒,其中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还有无数人经历着感染后带来的失眠、咳嗽等12类症状。接种疫苗后出现玻璃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病症的人绝非罕见,且多数没有得到补偿或医治。

如果光是付出这些代价也就罢了,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波疫情感染正在路上,其他的新病毒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现。

当疫情再来,我们戴口罩管用吗?毕竟现在大多数人有抗体,当初被感染的时候也是戴着口罩的。

我们接种的疫苗管用吗?一个成熟稳定的疫苗往往要经过3年左右的试验定型,但我们打的疫苗多是研发刚1年(当然这多少也是无奈之举)。那些因接种疫苗出现病症的人们能得到赔偿或医治吗?

我们还要被各种所谓专家、利益集团忽悠吗?

甚至还要走回头路,去做全员核酸吗?

如何才能让核酸乱象、疫苗“试验”不再重演,让老百姓远离病痛,不再受二茬罪,让我们政府的公信力不受损?

我们当然要厘清人体与病毒作战的机理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体。

病毒战争属于微观战争,它与人们熟知的宏观战争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学术界对微观战争规律的系统研究很欠缺。微观战争的研究,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是一个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领域,不仅仅涉及疾控,还应包括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军事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研究。建议国家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及协调。

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战争,包括三大战场:体外战场、粘膜战场及体内战场。在防护方面,需要建立三大屏障:空间屏障、粘膜屏障及免疫屏障。在治疗方面,体内战场需要临床医学的救助,而做好三大屏障的防护,也会减轻医疗救助的压力,符合传染病防控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八字方针。

空间屏障重点解决“三流”(人流、物流、气流)传播问题,是切断病毒体外传播三个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的关键,建立空间屏障需要疾控部门与环保部门协调工作,制定更科学实效的公共空间空气质量标准,政府部门应加强公共空间空气质量管理,并制定合理的消杀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粘膜屏障首先是口腔粘膜、鼻腔粘膜及眼睑粘膜,它们是病毒入侵人体最初的三个通道,汇聚于喉咙,进而进攻呼吸道、消化道,所以粘膜屏障的建立是战胜病毒的关键一环,主要对标个人防护;

免疫屏障是人体最后防线,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形成抗体,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个过程,免疫包括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又都分为人工和自然两种。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只是免疫屏障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尤其在病毒变异较快的情况下,只有保证疫苗广谱性才能做到免疫屏障的实效保护

病毒战争是全民战争,需要全面系统、常备不懈的全民教育,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让全民了解病毒战争的规律,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建立主动的全民三大屏障防疫,较被动的检测与隔离更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比“身体免疫”、“抗体免疫”更重要的是“观念免疫”,我们只有实现了观念免疫,树立起科学的病毒观,面对病毒才不会恐慌和应对失措,才能自觉自主地打赢与病毒的战争!

【注,题图来自网易,鸣谢制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