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去了非洲,带着这本书出发,一路都没翻开,直到有一天入住鳄鱼帐篷酒店时,从行李箱中取出来,在鳄鱼栖息地几只最古老爬行动物的注视下,当天下午一口气读完。

许多女性读者告诉我,《走出非洲》不但描写了非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卡伦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只是一个恨嫁的青年女子,来到非洲之后,她独自经营庄园,办学校,为土著人治病,结交各种各样的人,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并且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丹尼斯。我和她们的观点稍许有些不同,我认为她们主要是受到了电影情节的误导。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1)

1985年,由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的小说《走出非洲》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7项大奖。这部80年代的影片,现在看起来都不会有过时的感觉,完全没有翻拍的必要。实际上,这部影片在故事讲述方面确实非常成功,比小说本身要更加成功。因为布里克森的原著,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30篇散文小说的合辑,直接按照原著根本无法拍成电影,所以,这部电影的编剧特别棒,他参考了作者的生平传记,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并没有改变,那就是非洲的风土人情,肯尼亚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土著黑人的生活。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2)

同名电影讲述的是卡伦的自传故事。出身丹麦贵族家庭的卡伦厌倦了单身生活,于是劝说她的朋友——一个败落得一无所有的男爵与她结婚,因为她在非洲拥有一个六千英亩的农场。但是她的新婚丈夫并不爱她,只把这桩婚姻当做一个幌子,他没有心思经营农场,先行来到肯尼亚后,没有和她商量就将畜牧农场改为咖啡园,以为这样会更加省事,自己云游四方去了。卡伦来到非洲之后,他甚至没有亲自去火车站接她,婚礼后第二天,他便不辞而别。然而卡伦却对家庭和事业满怀憧憬,她细心经营咖啡园,并争取赢得丈夫的爱。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3)

影片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南郊的卡伦故居取景拍摄的,这里海拔很高,丰富的植被与各种野生动物组成了世上绝无仅有的生态景观。卡伦和这里的土著居民相处愉快,她为黑人小孩治病,建学校。她亲自赶着牛群去给在战争前线的丈夫送补给,路上为了保护牛群,她甚至和仆人一起用鞭子驱赶非洲狮子。正当她的生活热情赢得回应之时,放浪的丈夫使她染上了梅毒,不得已回国治疗,医生告诉她将终生不育。回到非洲后,丈夫便离开了她。卡伦在非洲认识了一位很有激情的绅士丹尼斯,丹尼斯喜爱运动和打猎,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与卡伦相恋之后,也并不想过安定的日子。他带着卡伦驾驶滑翔机飞越山地、草原、丛林、湖泊,追逐野牛、火烈鸟,一起去打猎,甚至一起打死了两只入侵庄园的狮子,他们都很受当地土著居民的欢迎。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4)

咖啡园的经营一直很困难,卡伦向银行借了很多债,有一年丰收时,遭遇了大火,加工厂和收获的咖啡豆全部被烧光,她破产了,只好变卖农场。这时又传来丹尼斯飞机失事的消息,卡伦把他安葬在可以俯瞰整个高原的山坡上,这里常有狮子前来相伴,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卡伦最终不得不离开了这片壮美得如梦如画的土地,回到了欧洲。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5)

小说和电影不太一样,卡伦并没有描述那些不愉快的情感经历,写得都是非洲见闻,比电影里详细得多。

卡伦的非洲庄园坐落于恩戈山麓,海拔高达六千英尺,也就是说和云南的高度差不多,赤道刚好在这上方横贯而过。白天,你与太阳的距离近在咫尺,你便会感到自己陡然高大了许多,清晨与黄昏都那么明朗静谧;而夜晚,你会觉得朔风凛冽、寒气逼人。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6)

一天中,庄园外的山峦会不时交替变换着它们的性格,有时候显得这么亲近,有时候却又那么遥远。暮色四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当你凝望着群山,你会发现,天空中,茫茫峰峦的轮廓像被一条细细的银边勾勒了出来。然而,夜幕慢慢低垂,被磨平了锐利棱角的那四座山巅,依稀变得柔和圆润起来,仿佛是由于山脉自己一路绵延的缘故。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7)

从这些描写中,我发现卡伦添加了很多个人感受在里面,又是读者可以体验到的,比如说感觉自己“陡然高大了许多”,还有山峦的“性格”。这些都体现了她对于非洲的热爱,以及女性化视角的细腻。然而她不仅有细腻的一面,同时还有豪迈的另一面:

高原的风,总是从北面和西北面吹来的。就是这股风,直下非洲海岸与阿拉伯半岛,人们称之为季风或东风——传说这是所罗门王最钟爱的坐骑。这里的大地一路延展向浩渺的天穹,颇有股与天庭抗衡的架势。恩戈山正面迎着季风,那里的山坡正是我停放滑翔机的理想场地。滑翔机趁着那儿的风势,冲向云霄,飞往山巅。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8)

卡伦刚来非洲的时候,肯尼亚还没有汽车,…马路上尘土飞扬,两旁是长长的两排桉树。高级法院、土著事务部、兽医站,所有的一切都是乱七八糟的。但无论如何,内罗毕毕竟是一个都市。在这儿,你能买到东西,听到新闻,或是在饭店进午餐或者晚餐,又或者,去俱乐部跳支舞。…它如新生的事物,在蓬勃地发展;它的面貌每年都不尽相同,甚至有时你远足打猎归来,都会感觉到它微妙的变化。这里有索马里人、马赛依人、吉库尤人、印度人以及白人等等。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9)

书中的各个章节讲述了很多卡伦的非洲生活,基本上是独立的小故事,比如羚羊鲁鲁,是她从一群非洲吉库尤小男孩手上购买并收养的一只羚羊,鲁鲁长大后回到了丛林中,但却经常带着它的家庭成员——一只雄羚羊和小羚羊们前来庄园做客。

在“土风舞盛会”这节里面,卡伦提到第一次见到丹尼斯的情景,和电影里不太一样,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庄园里,“丹尼斯从一次漫长而美妙的探险归来,十分渴望与人交流。他发现我在庄园里也有相同的感觉,于是和我坐在晚餐旁促膝长谈,一直聊到黎明时分。我们什么都谈,凡是能想到的,时而分析评述,时而相视而笑。长期独自一人与土著居民相处的白人,都养成了一种实话实说的习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刻意矫饰一番。他们相逢时,说的话都带有浓浓的土著腔调。

庄园里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当属“恩戈马”——盛大而壮观的土风舞会。每当这些时候,要招待一千五至两千名客人。舞会分为日舞和夜舞,夜舞更有魅力,在月圆之夜,吉库尤人点燃一堆堆的篝火,然后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也伴有笛声和鼓乐声,以及各种连卡伦也看不懂的夸张表演。其中部分舞蹈被白人移民视为有伤风化,是被禁止的,还经常引起风波。但这些小小的风波和部族之间的冲突比起来,并不算什么大事,有一次,河对岸的马赛依人闯了进来参加舞会,引发了流血冲突,有多人受重伤。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10)

小说里提到卡伦帮助过一个逃亡者,瑞典人,名叫埃曼纽松。他是一个旅馆或餐厅的服务生,但没有任何工作技能,所以卡伦无法雇佣他。他说自己其实是一个演员,一个悲剧演员,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周星驰,但卡伦的反应是“我的天啊!我完全无法对这位迷路的人提供任何实际性的帮助。现在该谈谈广义的人生了”。他最钟爱的角色是《茶花女》中的阿尔芒,以及易卜生的戏剧《群鬼》里的奥斯瓦尔德。他在交谈中甚至提议一起来表演《群鬼》,要卡伦饰演欧文夫人,就是奥斯瓦尔德的母亲。天亮后的埃曼纽松,看上去好似一具行走的尸体,他的胡须在地下长得特别快,从墓穴中走出来时,却显得风度翩翩。这是我见过的对流浪汉最好的描写了。埃曼纽松“穷亦有道”,他半年后写信给卡伦,还上了借款,说他找到新的工作了,并讲述了他在流浪路上的神奇经历,他遇到了马赛依人,马赛依人把他带回了部落,给予热情的款待,他则为他们讲述了在许多国家的经历,还用哑剧的方式为他们表演“奥德赛”。卡伦对这件事很有感慨,说:“世界上真正的贵族与真正的无产者都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悲剧。对于他们来说,悲剧就是上帝的基本信条、生存的基调——低音调。在这方面,他们与资产阶级的所有阶层都完全不同。资产阶级忍受不了悲剧。对于他们来说悲剧就意味着悲哀。白人中产阶级的移民与土著之间的许多误会都源于此。神情肃穆的马赛依人既是贵族又是无产阶级,从穿黑大衣的孤独漂泊者身上,他们会马上就辨认出悲剧的轮廓,而悲剧演员,则在他们中间又恢复了原本的样貌。”

丹尼斯是个旅行家,对于旅行家们来说,卡伦的庄园是一个稳定的落脚点,这里的一切都像恒星一样不会改变。卡伦身在庄园,向往着远行,而远行归来的他们却渴望着书籍、亚麻布床单,还有带百叶窗的大房间带来的荫凉。篝火旁,他们一直沉溺于庄园的欢乐生活。…作为对物质文明的回报,徒步旅行家们带来他们的战利品:可制作巴黎皮毛大衣的花豹和猎豹皮,可制皮鞋的蛇皮与蜥蜴皮以及秃鹳羽毛。为了让丹尼斯等人感受到欧洲的气息,卡伦还托人想方设法托人带来欧洲的花卉,争取在肯尼亚引种成功。来这里的访客不但来自内地的庄园,也有来自内罗毕的欧洲人,他们当中有公务员、学者、农夫、旅行家等等,所以,恩戈庄园也算得上是内罗毕郊外的一个社交中心。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11)

“飞行记”是专门描写丹尼斯的章节。这时,丹尼斯只要不去打猎都会住在恩戈庄园,书籍和留声机之类也放在这里,每当他回到庄园,所有的一切都向他敞开。丹尼斯在庄园是愉快的,他只有在想来的时候才会来。…他做的都是自己愿意干的事,从不超过自己心里的底线。丹尼斯的性格中有格外值得珍惜的东西,那就是喜欢听别人讲故事。一般的白人习惯于用眼睛摄取对外界的印象而不是耳朵。丹尼斯则完全相反,常年用耳朵生活。他与不识字的非洲土著具有同样的爱好:相对于读故事,他更愿意听故事。他来到庄园便会问:“你有故事要告诉我妈?”卡伦在无数个夜晚为丹尼斯讲述了无数个故事,丹尼斯则教授卡伦拉丁文,圣经和希腊诗歌。他们只是在音乐上的爱好不太一致,卡伦喜欢古典音乐,而丹尼斯喜欢新潮音乐。

卡伦和丹尼斯在一起的时候,经常遇上狮子。马赛依人请求卡伦去打一只正在吃他们牛羊的狮子,他们守候了几天都没有收获,却在出行的路上不经意碰见了,丹尼斯开枪打死了一只母狮子,而卡伦则打死了随后跑过来的一只雄狮。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12)

还有一次,两只狮子趁着夜色咬死了庄园里的两头牛,丹尼斯断定狮子们第二天晚上一定会来吃剩下的牛肉,于是他们在附近的树上都系上纸片用来识别道路和目标,晚上九点前往守候,狮子果然来了,它们从孩子们的夜校门口走过,然后去吃昨天剩下的牛肉,卡伦打开手电筒向狮子照射,丹尼斯则向它们射击,三枪打死了两头狮子。这时,正在上学的孩子们都出来围观,发出了一阵欢呼声。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趁着夜色去稻田里捕捉青蛙的事,手电一照,青蛙就不动了,用网兜一扣就到手了,第二天,青蛙就出现在生物实验课堂上了。

他们俩在一起时最精彩的活动,除了猎杀狮子,就是驾驶滑翔机了。这也是电影里面最美丽的镜头,是故事的最高潮。卡伦认为,常年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只知道一维空间的事物,沿着一条直线行走,恰似被一根线所牵引着的木偶。当你信步穿越田野和树林,便进入了二维世界,好似法国大革命般辉煌的奴隶解放。但只有在空中,才算进入三维世界,那个彻底自由的王国。每当卡伦坐着飞机俯瞰大地,感到自己离开了地面,就会产生一种豪迈的发现新大陆的意识,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异处生活体验-解读走出非洲)(13)

这个场景描写,让我想起了上海迪士尼的游乐项目——“飞越地平线”,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视角,难怪成为了乐园中最热门的项目,高峰时期甚至要排队几个小时,只是为了那几分钟的翱翔体验。里面也有飞越非洲大草原的场景,感觉双脚都快要踢到小象的鼻子了,而且能闻到干草的气息。这比在电视上看BBC的纪录片要更加过瘾,可想而知,如果亲自驾驶滑翔机飞越大草原,感觉一定更加美好。

后来,丹尼斯在一次飞行中飞机出了故障,从天上摔了下来,卡伦为他举行了葬礼,将他埋葬在恩戈山巅,一个可以看见整个平原和恩戈庄园的地方,与雄狮相伴。卡伦的庄园遭遇干旱和蝗虫灾害,收成大减,无奈之下她只好变卖庄园,回到了欧洲。

通过以上的解读可以看出,书籍和电影不太一样,其中并没有怎么提到和丹尼斯的儿女私情,对她的丈夫也只是一带而过,而是纯粹地讲述了非洲的景致、土著的生活,以及移民的生活,简单的说,就是写的景色、人物和事件,这是一本纯粹异域生活体验的书,并没有讲述爱情故事的意愿。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上关于小说《走出非洲》的读后感,竟然几乎都是关于电影《走出非洲》的观后感,这些评论者张冠李戴,或许根本就没有看过原著。这也提示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阅读,自己独立思考。

欣赏这本小说,应该就像在迪士尼玩“飞越地平线”一样单纯地体验快乐,只不过体验的是文字上的优美。通过卡伦的文字,我们了解的非洲,远比一般的纪录片、影视剧要更加丰富、生动、立体、深刻,这才是《走出非洲》的真正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