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谜一样的双眼》我一直在想,花一百分钟碎碎念然后花十几分钟反转,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片子的评分不低,原因有三:首先,电影中有一些暗喻,观众破解密码是一件愉快的事;此外,确实有耐心很好慢慢品味的人,能悟出很多味道,一百分钟的平淡不会算沉闷;最后,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9年哈瓦那电影节观众奖,有一部分观众可能为了达到和导演同样的艺术高度,认为很好。但我不行,我不是电影专业的研究者、不是文艺青年、层次并不高深。其实说实话,最后那十几分钟我给四星半(满分五星),但前面的一百分钟给一颗星都勉强。

电影需要时间沉淀(奢望电影好好讲故事)(1)

类似的电影,比起题材方面同样压抑的《换子疑云》、《杀人回忆》(虽然不是同一风格)来说差太远。剧情的推进几乎是靠絮叨和百分之四十可以删掉的多余细节(或是说必须通过观影后的导演阐述才能明白用意但影片中可有可无的细节),“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苹果”能够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用“今天晴好25度,东南风,我醒得很早,我穿衣服、刷牙、洗脸、想起前任,用来装逼的天价蒸馏水已经倒进红酒杯。我在想吃什么,榴莲可能有点上火,梨吧,不过梨子这季发寒,本就心寒,苹果好了。8:01分,我拿起一个苹果”来说。

好好讲故事,不装逼,不绕弯,不矫情。化繁为简而不是化简为繁,这是导演功课里一门最容易却又最深奥的学问。

化繁为简的电影有一种类型最见功底——人物传记。此类型的优秀者,长长数十年人生,浓缩到一两个小时里,要包括人物生平、经典事迹,有客观记录但不能只停留于记录,有矛盾冲突人物感情但不能演绎得脱离“正史”,精彩又纪实,大气不装逼。像《美丽心灵》、《莫扎特传》、《国王的演讲》等等,出色的人物传记不少,不过基本秉承一条原则:好好讲故事。

先把舌头捋清楚,才能说段子不是么。

电影需要时间沉淀(奢望电影好好讲故事)(2)

回到《谜》,男主曾在半睡半醒时写下“TEMO”(害怕),女主送了他一台他曾经用过的缺了“A”键的打字机,时隔多年他在“TEMO”中间加了一个“A”:“TEAMO”——“我爱你”,女主已是他人妇,成为母亲。

多棒的桥段。

可拍出来的是什么呢?是长段的台词、若有若无含义的对话、欲言又止、拖泥带水,互相爱着又作少年羞涩状说不出来的日常小事被扩大成一种大叔大妈逝去的人生和25年的痛苦沉重包袱,都多大的人了能不能成熟点?而且还没有具体事件和故事,只是一种氛围。此外,本片不是人物传记,倒不需要按照常规套路,只是问题在于回忆和现实交织、再加上副线强奸案的穿插,戏份用力很平均,看不到重点,或者说重点太多。小说没问题,会有意识流、文字描述、心理活动,但电影呈现下,这样一叙述就散了,而且无论哪条线的矛盾都很淡,整部电影的用力就跟棉花砸在铁上一样,还非得逼别人感同身受那种沉重。

电影需要时间沉淀(奢望电影好好讲故事)(3)

要么就装逼到底先锋前卫非主流或者文艺至死印象复古新浪潮,要么,就好好讲故事,如果只是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不尴不尬,还不如让小说停留在文字里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