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崇寒

2008年,在国际财团的委托下,蒙娜丽莎基金会与科学家合作,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研究,通过测定画布碳元素、对微小的颜料样品进行测试和对画作进行X射线、红外线和紫外线扫描,得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是卢浮宫《蒙娜丽莎》的 ‘早期版本’,是达芬奇在1503年前后所做的一幅未完成作品”的结论。至少“达芬奇画了《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的头和手,而另一位画家则画了那些拙劣的背景”。

达芬奇蒙娜丽莎历史意义(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理想化的女人)(1)

右侧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尽管越来越多的艺术史学家开始认同《艾尔沃斯蒙娜丽莎》为达芬奇所画,但其自身疑点和问题依旧很多,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弗朗西斯科是否拿到了达芬奇未完成的画作,即便拿到了,他人对达芬奇画作的再加工能否称得上是达芬奇的作品?这一切,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成为难解的谜题。

那么,如瓦萨里所述,达芬奇所绘的年轻丽莎肖像到底在哪里?难道真如帕斯卡·柯特所说,共存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中?帕斯卡·柯特的头衔很多:光学工程师、物理学家、绘画分析的权威专家,他曾耗时3年,对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进行过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幅画里,达芬奇画了3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没抱银鼠的,一个是银鼠略小、颜色较灰的版本,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这一发现惊呆了艺术界,有学者称,这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到“达芬奇在画画的时候,他的想法是怎样的”。

依据同样的研究方法,柯特又对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进行了解析。2004年,卢浮宫邀请帕斯卡·柯特对《蒙娜丽莎》进行扫描,在过去的10多年里,柯特对《蒙娜丽莎》进行复杂的解密工作,他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下它那神秘的面纱。柯特使用的技术被称为“分层放大技术”,该技术采用一系列强光投影到画作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由此产生的放射光将帮助研究者了解画像背后隐藏的东西,从而能够分析出画作的每一层都画了什么。

达芬奇蒙娜丽莎历史意义(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理想化的女人)(2)

达芬奇自画像

柯特用多光谱摄影机对《蒙娜丽莎》进行扫描,13种不同颜色波长投影到图像上,每个波段都以不同的深度穿透颜料,由此产生的反射光线被摄像机捕捉到,生成超过30亿比特的数据和上千幅图像。通过分析每个黑白图像,柯特得以完成《蒙娜丽莎》每个图层的重建工作,最终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是由四幅画像叠加出来的。

第一层是一副肖像草稿,从轮廓来看,它的头部和手较大。在第二层画像里,柯特的“魔法相机”发现了肖像头部佩戴有精心制作的头饰,这种头饰一般只会在圣徒或圣母头上出现,达芬奇可能打算以此为创作主题,只是后来头饰被他擦掉了。到了第三层画像里,佩戴头饰的肖像画被一个女人的肖像画所取代,柯特认为,这个女人就是瓦萨里所说的“蒙娜丽莎”,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画中,丽莎的双眼看向不同方向,她有眉毛,一双小嘴,微笑得很勉强,她的头转向左侧,在脸部的细节描绘上,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大致类似,只是后者的脸向右转了14度。柯特称,通过在第三层丽莎画像头部及身体上巧妙地覆盖一层面纱,遮盖住之前的衣着和发饰,《蒙娜丽莎》最终定稿,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达芬奇蒙娜丽莎历史意义(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理想化的女人)(3)

达芬奇为丽莎·格拉迪尼画像时,拉斐尔曾受他启发,为丽莎画了一张素描作品,几乎与《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构

其实,柯特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一步步还原了达芬奇作画的步骤,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保此《蒙娜丽莎》非彼“蒙娜丽莎”,对他结论持反对和怀疑态度者大有人在,如牛津大学艺术历史系名誉教授马丁·坎普所言,“柯特的画像巧妙地展现了作画过程中达芬奇的思考演变过程。但是如果认为画像背后还隐藏了画像,是站不住脚的。我不认为不同的图层代表了不同的画像,应该是绘画时的持续演变过程”。

也有持支持态度者,声称,如果真如柯特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称呼多年的《蒙娜丽莎》可能需要改名了,毕竟,它已经超越了丽莎·格拉迪尼肖像画。究竟《蒙娜丽莎》的谜底为何,其实不重要,在达芬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他将所有的情感、知识、哲学都倾注在这位完美的女人身上,她已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富商妻子升华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女人。她的微笑,一次次地驱使着人们去寻找画作背后的答案,也许哪天找着了,也许永远也找不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