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1点听见鸡叫(半夜鸡叫里说的事能是真的吗)(1)

今天重新听讲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里边儿讲到了韩非子讲到的一个故事和道理:地主给农田里做活的长工送饭和饮用水,力图达到他们满意,让他们吃好喝好。当然,目的在于让他们做好农活、伺候好庄稼,以便地主有更多更好的收成,经济上更合算。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在高玉宝的演绎下就成了地主老财“周扒皮”半夜学鸡叫,然后带动真鸡真叫,把农民欺骗并暴力驱赶下地。然后,还不给他们吃饱、更谈不上吃好。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经济上更划算的目的。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角色,同样的耕作方式,同样的目的,但是却采用了安全不同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操作方式,真的都能达到目的吗? 在经济上更合算? 肯定不是。一方对则另一方必然是错的!那么,哪种更可信呢?

半夜1点听见鸡叫(半夜鸡叫里说的事能是真的吗)(2)

我宁可相信韩非子说的是真的。因为,一是,经典更具有真理性。二是韩说更符合人之常情,更符合生活的真实。农田里的工作,其实都是良心活儿,人做多做少想要监工、量化是很难的,把庄稼伺候的到位不到位,秋后算账时,才能以收成多寡来论定。加上看天吃饭等等因素,对于农田劳作者的工作,要想考核、量化,确定质量是无从谈起的。在集体所有制,吃大锅饭那个年代,为什么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裹乱?就是因为,那不是为自己家种地,是为别人劳动,没有人认真对待。但是,无论是生产队长还是上级派来的官员,都没办法量化考核农民的劳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劳动没质量,收成没着落;农民常年不得温饱。但是,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民,同样的工作,分田到户( 联产成承包责任制)以后,不上3、4年, 不但能吃饱饭,而且出现了卖粮难( 粮食多到卖不出去)。

同一件事,同一生活场景,在后来的《闯关东》电视剧当中又出现了。作为山东逃难农民的主人公,发家致富后做了地主,雇了长工耕作农田,他的做法是和韩非子讲的做法相一致。

我之所以更加相信韩非子和《闯关东》说的是真的。这里边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家祖上的例子。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当中写到了我们家祖上的许多事情。我祖父兄弟二人开中药铺发家以后也广置田产,成了村里的富户儿,也雇佣长工、短工来耕田种地。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嫁进门来的女人很受歧视和虐待。我老奶奶、我爷爷的亲妈虐待儿媳,不给他们吃饱,到晚上那一顿是没有饭吃的。于是,我的爷爷是负责给长工们送饭的人,总是在回程的路上,从开着的窗子往自己女人等着的屋里丢两个饼子(几种粮食混合制成的主食、类似馒头之类的东西),给自己的女人吃。在我有一次回老家探亲的时候,我的伯父伯母在闲扯篇儿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件往事。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事。因为他们不必要对我说慌,他没有通过编造这种谎话要实现的目的:有什么道理编一套谎话来欺骗自己的儿孙呢?没有任何目的性前提下讲述的东西真实性可靠度更高!

人情道理上也比高玉宝的故事更能说得通。“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对待给自己家工作的长工,就有点儿像现在城市里对待雇到家里来伺候老人的保姆一个道理啊!一定是尽可能的人性化,尽很能地对人家加关照,尽可能达到人家的满意……目的无非是像韩非子说的道理:感动人家,让人家认真地做活路, 把咱家老人伺候、照顾好;让长工把庄稼伺候好,以便获得好收成,这是符合一般常理,符合事情本来面目真相的。

如果上述我们讲述分析的这些道理能够成立,那么高玉宝的《半夜鸡叫》所描述的过程和场景就不是真实存在的!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多;随着对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我对那个故事越来越反感。因为如果是读书人、有钱人比穷困人群更能代表中华民族形象,那么把“周扒皮”的人性描写成那么丑陋,中华民族的脸面何在?我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不合人情世故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