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陈曾固故事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单概括?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单概括
自古英雄出少年
——陈曾固故事之一
被誉为“黔之腹、滇之喉”的贵州省安顺县(今西秀区),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从古至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近现代史上,这里曾经走出过众多的风云人物,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与毛泽东、周恩来一道参加“重庆谈判”的王若飞,有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有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张廷休,国民党军队中将的韩文焕、韩文源……
我们在讲述这些安顺“风云人物”的时候,还应该记住一个闪光的名字:陈曾固。他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称得上安顺乃至贵州著名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中共北平代理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贵州省政府代主席、教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
安顺城区往北七八公里,有个轿子山镇,轿子山镇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寨叫大山。这里背靠蓊蓊郁郁的千峰山,周围还有几个小山坡,呈五指伞形,被喻为“五老下棋”。村寨前面有一条四季流淌、清澈明亮的千峰河。这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小山村,就是陈曾固的家乡。
1907年7月的一天,晴空万里,骄阳如火。大山村陈凤池整洁、安静的小院落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小男婴就是陈曾固。陈家是个大家庭,陈凤池生了个贵子,又是头男长子,全家喜气洋洋,高兴不已,心比七月流火还热,亲戚朋友前来道喜的也不少。陈曾固慢慢长大,长得眉清目秀,机灵可爱,并且又有礼貌,见了老人总是笑眯眯喊人打招呼,村里的老人们夸奖道,这小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陈凤池家有兄妹7人,他排行老三,下面是4个兄弟。陈家姐妹兄弟虽多,但一家人亲密如一,其乐融融,让村里人十分羡慕。民国初期,陈凤池见附近村子的一些人,外出经商发了财,产生不安分的念头,他想一辈子口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只能马马虎虎过日子,唯有弃农经商,家业才难兴旺发达。他找几个兄弟商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家同意陈凤池的想法,弟兄们都说,干农业很苦很累,除了勉强撑饱肚子,袋子里难有几个钱。外出经商,不管怎样,总比揑锄头把强。弟兄几个达成一致意见,但凑不了多少钱。他们又想方设法联系一些亲戚,动员他们参与入股,拼拼凑凑,终于凑足了上千个大洋,开始合伙做起生意买卖。陈氏兄弟头脑比较灵光,为人处事也有一套经验,还有农村人精打细算又吃苦耐劳的优点。他们将贵州竹篾斗笠,人挑马驮到云南,卖完后从云南购布匹之类商品,又人挑马驮回贵州销售。陈氏兄弟长年累月往返千里,风里来雨里去,赚到的只是些辛苦钱。真正让陈凤池弟兄大赚一把的,是鸦片烟生意。
近代以来,西南是中国种植和吸食鸦片最多的烟毒泛滥地区,而贵州又是西南烟毒最盛的省。反动军阀统治下,贵州这个贫瘠的地方,允许种植贩卖鸦片烟,其目的是收“鸦烟税”。由此,贵州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的人很多,社会上是把鸦片当作金银货币一样的硬通货使用。不少人也认为,鸦片虽是害人的东西,但政府允许种植贩卖,只要能赚钱,何乐不为。看到了"鸦片商机",陈凤池弟兄们一面继续“斗笠换布匹”,一面做鸦片烟买卖。这样的"兼而有之""多种经营"真不错,一时间买卖兴隆,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专业商户。陈家弟兄也"华丽转身",从犁地种田的普通农民,变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中等商人。
同其他农民一样,有了钱就置房买田。陈氏兄弟购买不了少田地,在村里建起一个四周石墙、瓦木结构的四合院,还在安顺城区大箭道(今儒林路)购买了几间房子。但又与一般农民不同,陈氏兄弟常出门经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想法多多。他们懂得要出人头地,必须有文化,有文化就要上学读书。自己这一辈就算过去了,但子孙后代一定要培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山村只有私塾没有新式学校,陈家在安顺城购房,扎根城市,主要是考虑后代的教育培养。陈曾固几岁时就随父母一道,从乡野村舍的大山,搬进了文明气息较浓的安顺小城。
陈曾固从小聪明伶俐,上进心强,在村里念私塾时,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有一定古文功底,对诗歌对联很感兴趣。据村里人说,陈曾固进城读小学,每逢过年,家里人都要带信叫他回家写对联。陈曾固从小爱看安顺地戏,村里经常搭台演《三国》《说唐》《岳飞传》等戏目,他逢演必看,被戏剧中的英雄好汉迷住倾倒,特别是岳飞少年大志、精忠报国和一身正气的崇高形象,给小小年纪的陈曾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受传统文化正能量濡润和浸染,孩童时代的他,就向往着正直正义。
陈曾固随父母从大山搬到安顺城内大箭道居住,就读的小学,叫安顺县立两等两级小学校。这所学校始建于1906年,源于安顺最早的书院——“凤仪书院”,是贵州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学校多次更名,解放后叫安顺二小,前些年又改为“凤仪小学”。安顺县立两级小学有别于私塾的新式教育和文明氛围,熏陶和培育了陈曾固。还有,安顺山城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也潜移默化陶冶了他幼心的心灵。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安顺城区新开了"仁义新书局""潮音书店"等好几家书店,购有一些新文化新思想书籍,从小爱好读书的陈曾固,常跑去浏览,鲁迅、胡适等的白话作品,让他如沐春风,大开眼界,思想上文化上受益匪浅。小学时期的陈曾固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志向报负,他经常向同学说,将来要远走高飞,去外面世界求知识见世面,努力做一个有用之材。
1921年,14岁的陈曾固考入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一中)。他的小学到中学阶段,正值中国处于大变动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思想领域空前活跃,新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巨变,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中求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光明的曙光,找到了真理。特别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神州大地震响了巨雷,中国历史开启伟大和崭新的篇章。这些一个接一个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五洲震荡风雷急”的革命形势、革命风云,影响着少年陈曾固的成长。
安顺县立中学幽静的校园,有一块民国4年竖立的“勿忘国耻”石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卷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铁蹄踏入山东,霸占青岛,并于1915年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草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引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慨,举国上下一片抗议声怒骂声。消息传至安顺,小城愤怒了,许多有识志士满腔怒火,奔走相告,举行各种抗议活动。安顺县立中学的师生们也群情激愤,写文章痛斥,登台怒吼,愤怒声讨“二十一条”,并在校园刻石立碑,以示警醒。
陈曾固在中学读书,广泛阅读报刊书籍,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冰心的散文,还有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尓斯泰等的作品,都如饥似渴阅读,视野顿开,有了新的觉醒。他接触有爱国热忱有正义感的老师,特别是辛亥革命老人方策,在其启发下,阅读了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文章书籍,忧国忧民之心渐长。陈曾固经常徘徊在“勿忘国耻”石碑前,沉默、痛苦、思索,铭记这段屈辱历史。他还在日记中抄写孙中山“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等名言警句,暗暗发誓要做一个觉醒的有志青少年,要为拯救“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尽绵薄之力。
安顺县立中学当时的校长是方策。方策,字竹君,贵州安顺人,1855年生,早年参加贵州最大的革命组织自治学社,辛亥革命时安顺军分府成立,任副署安顺知府。辛亥革命初期,与篡夺革命果实的唐继尧、刘显世道不同不相为谋,离开贵州到广州,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任佥事,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最崇拜孙中山,最信仰三民主义。以后返贵州出任省议长,二十年代在安顺担任县立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1933年逝世。他对安顺的教育发展、民主进步思想,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策在安顺县立中学当校长时,中国政治风云变幻,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时而“城头变幻大王旗”,让他历经风霜,看透社会。但方策仍然认为三民主义可以救中国,经常向学生宣传孙中山及三民主义,在县立中学以及安顺影响很大。陈曾固在学校受到方策的进步思想灌输,对军阀统治的黑暗社会及原因,有了一定了解,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也崇拜不已。这个时期陈曾固还阅读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等大量书籍,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他和几个进步同学组织成立了“晨光学社”,办墙报、办专栏、写文章、搞演讲,不遗余力宣传三民主义,宣传进步思想,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揭露反动军阀黑暗统治。他的诗歌写得不错,经常以诗言志,写出不少心忧天下、不忘报国雪耻的诗词,让同学们争相传诵。“千愁百恨能消遣,怕听留候一句词”诗句,脍炙人口,流传校内外。陈曾固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革命思想、革命激情喷薄欲出。
1925年初,上海日本纱厂的资本家开除一批工人,逮捕工人积极分子,引起全厂工人的愤怒和反抗。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发动上海全市日本纱厂的同盟罢工,取得了胜利。不久,日本方面阴谋策划对工人进行镇压,共产党员顾正红率领工人质问厂方,要求复工、发工资。日本厂长带领打手向工人开枪,打死顾正红,打伤10多人。这一事件激起上海民众的极大愤怒,成为了五卅革命风暴导火线,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反帝斗争浪潮不断高涨。5月30日,共产党组织上海工人和上万学生举行声援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在公共租界,英国巡捕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学生、工人数十人,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卅惨案。六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总工公宣告成立,并宣布为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随后,上海学校、商会也宣布总罢课和总罢市。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一场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全国各阶层广大群众掀起了罢工、罢市、罢课和游行示威浪潮。
五卅运动的怒火,燃烧到了偏远的贵州安顺,社会各界义愤填膺,小城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声援上海工人的热潮。县立中学在校长方策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参加了这场社会各界的反帝爱国活动。学校成立反日后援会,陈曾固担任主要负责人,带领学生开展上街宣传、演反日戏剧、公开募捐等活动,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反帝救国斗争。在安顺城区四大街,特别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可以看到听到陈曾固声泪俱下的大声讲演:“安顺父老乡亲们,帝国主义竟敢在中国土地上,欺负我们的同胞,还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枪杀害我们的同胞,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要团结起来,声讨帝国主义,向他们讨还血债!”他还与同学们表演自编反日戏剧,揭露五卅惨案真相,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那段时间,陈曾固和各校学生上街游行声讨,“打倒帝国主义!”“坚决抵制日货!”的激烈口号声,震响在安顺大街小巷,震撼着无数安顺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在这场急风暴雨般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安顺县立中学学生踴跃参与,表现了他们痛恨帝国主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英勇气慨。经过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洗礼,陈曾固和同学们在方策校长带领下,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陈曾固始终站在这场斗争的最前列,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示了不一般的组织领导能力,为他日后走向革命,成为杰出共产党人打下了基础。可以这样说,陈曾固在家乡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是他革命思想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