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德敏 韩延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具有优良传统的三河县人民,愤然而起。1951年4月,三河县委成立7人的抗美援朝总会三河分会。在分会的领导和发动下,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人民群众广泛订立爱国公约,积极捐献飞机大炮,踊跃捐款。在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情形下,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投身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运动之中。

——大力声势,开展宣传

1951年4月18日,三河县委组织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民族宗教等各界人士700余人,召开抗美援朝联席会,县委书记刘振国作抗美援朝形势的专题报告。会议通过决议,在全县内大造声势,广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确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的目的,全县人民要全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武装抵抗美国的侵略,坚决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关于五大国缔约《和平公约》的宣言,力争和平建设的大好环境。

抗美援朝联席会议后,三河县、区、村三级党组织分别组织各界召开多种会议,一方面大力宣传抗美援朝的目的意义,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布置“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和抗美援朝大游行活动。5月1日上午8时,三河县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及商业、民族、宗教等各界人士19.45万人,以县城主会场为中心,并分片在全县60多个地点汇集,先由县、区干部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号召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多生产、多打粮、多植棉,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抗美援朝运动中去。然后,游行队伍分别在聚集地出发,沿全县大街小巷游行。游行队伍高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誓死保卫新中国”等口号,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前所未有。

大游行之后,三河县的抗美援朝宣传和造势热潮仍在继续。如:广泛张贴标语、大办板报、橱窗专栏;由各级干部和党团员、教师、学生组成宣传小组,走街串巷宣传抗美援朝;文艺团体下乡,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抗美援朝小节目等等。另外,全县还有260多个村庄召开不同形式的控诉会,控诉侵略者罪行,激发群众的民族情感和阶级仇恨。到7月底,全县有367个村订立了《爱国公约》。7月27日,在县城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大会,由上级派来的赴朝慰问团回国代表作抗美援朝形势报告,群情激奋,大造了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声势。会上还宣布了三河籍战士赵旺、陈友庆立功受奖的讯息。会后,敲锣打鼓为立功战士家庭送去立功喜报,在其家门额挂上“人民功臣”的红匾。

——群情昂扬,参军支前

1951年9月10日,河北省委下达扩军(即征兵)指示,通县地委分配三河县500人扩军名额,要求10月中旬完成征兵任务。三河县委按照五个区划,分配了扩军指标。经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有7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经过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有525人被批准入伍。其中有中共党员22人,共青团员88人。

在抗美援朝扩军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有父母送子参军的48人,妻子送丈夫参军的12人,哥哥送弟弟参军的6人,爷爷送孙子参军的2人,兄弟相争共同参军的4人。在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赴朝作战的三河籍军人中,有74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39人66次立功受奖。志愿军战士赵旺,在马安山阻击战中,一个排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顽强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荣立一等功。陈友庆在临定江追击战中,视死如归,勇猛冲锋,歼敌13人,荣立二等功。

——捐献爱心,抗美援朝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活动。三河县人民在连续多年受灾、百废待兴的极端困难情况下,节衣缩食,捐腹从公,人人争先,踊跃捐款。到10月底,捐款6.93亿元(旧币),与顺义县一起,联合购买一架“顺义·三河”号飞机(当时一架飞机的价格在15亿元旧币左右)。捐款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干部、农民、工人和教师阶层,农村捐款4.8亿元(旧币),占捐款总数的69%。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多数干部都主动捐出一半月的工资。私营工商业者仅用半天时间就捐款700万元(旧币)。

在踊跃捐款的同时,三河县还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活动。工人多生产,农民多打粮,机关节约开支,支援抗美援朝前线。1951年,三河县粮食征购任务834.19万斤,在连续三年受灾情况下,实际完成967.79万斤,超额完成16%。棉花(籽棉)征购任务21万斤,实际完成25万斤,超额完成18.2%。为了补齐河北省下达通县专区(时属河北省管辖)的征购任务,12月份又多交5184斤。工商税收也比1950年多完成15.4%。另外,三河人民群众还给朝鲜前线将士们寄去1900余件慰问袋(内装鞋、鞋垫、布袜子等)和3800余封慰问信,鼓励志愿军将士们英勇杀敌。

茶陵县有多少人参加抗美援朝(群情激奋的抗美援朝运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