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1)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仿佛是格外被命运之神眷顾的一位。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都成就斐然。

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才华出众,容貌倾城。她的作品和轶事在坊间广为流传,而且,她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

她与梁思成先生一起,深入基层考察古建筑,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2)

风风雨雨,沉沉浮浮,林徽因的一生,曾经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也曾冷冷清清、缠绵病榻,但是她总有一种力量,无论是名流云集的客厅沙龙,还是颠沛流离的清苦生活,她总可以活得风风火火,散发灿烂光芒。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3)

当年北平的文艺沙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因为客厅的女主人有才有貌有谈锋。两进的四合院,下午的客厅,阳光满地。小院方砖铺地,花木扶疏,暗香浮动。这位太太发表过无数启人心智的隽言妙语,滋养过无数当代名士的心灵,也提携过无数后辈。她如星月,如白莲,光芒四射,精致优雅,睿智健谈,魅力无敌。

这是何等风雅。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4)

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守在大西南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而林徽因,也拖着病体,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仅仅几个月,她的美丽几乎就被完全吞噬。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

1944年,战事更紧。12岁的儿子梁从诫问林徽因:“如果日本人攻进四川,我们怎么办呢?”

林徽因淡定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位纤弱的女子,手无寸铁,病痛折磨,却淡定地讲出准备殉国扬子江的话。

这是何等勇气。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5)

1941年春节前,林徽因的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极为凶猛,连续几个星期高烧到40度不退,夜间盗汗不止。当时的李庄,医疗条件极差,没有抗生素类药物,更没有肺病特效药。女儿梁再冰早上起床时,常常看到林徽因床边挂着许多被汗湿透了的毛巾。

即便病得卧床不起,她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热情。尽管贫病交加,挫折一个接一个,但林梁二人并不悲观气馁,他们始终乐观开朗。他们教孩子读唐诗,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林徽因不发烧时,大量读书做笔记,协助梁思成作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

萧乾写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病魔可以折磨林徽因,但是从未压倒过林徽因。她虽然瘦得几乎脱相,穿着简朴的服饰,但是气质仍然典雅高洁。痛苦在她身体里肆虐,但是她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快乐。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生命热情。她的美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

这是何等坚韧。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6)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开启对古建筑大规模拆除的步伐。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的提议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林徽因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这是何等情怀。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7)

在林徽因的葬礼上,金岳霖和一个朋友送上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林徽因的诗这样写: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林徽因人生的七大定律(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8)

林徽因绝不是无病呻吟的空有文艺的矫情之人,她始终坚韧,始终洁净,无论身处何种境况,她的内心,山明水秀,又宽阔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