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源头,民国学人的代表作已日渐有了“元典”的意味。

学问一事,见微而知著,虽片言鳞爪,却浑然一体。

钱锺书先生便将自己的读书笔记题为“碎金”,凸显其特殊的价值。

它们常散见在札记、书信、日记等传统书写方式中,更是散发出无定向、碎片化的后现代气息。

或许那些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才蕴涵着更多生命的真谛。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

1.沈从文与《沈从文晚年口述》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

收入“碎金文丛”的《沈从文晚年口述》讲述了在这种角色转换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中国古人给世上留下了一部二十四史的巨著,地下却也还埋藏着另一部更加重要的二十四史,地下的这部将会不断订正、修补着世间流传的地上二十四史。

——沈从文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3)

我在旧社会吃不开,新社会也吃不开,且可说是永远吃不开的,也从不因此放弃工作责任和做人责任感。

——沈从文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4)

沈从文先生一生,因时代而分为两截,前半生写作,后半生治学。关于其在易代之际的角色转型,“晚年口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材料。本书由沈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亚蓉编著,分为晚年口述、后学追忆、工作信函三部分。本次增订另补入两篇极有分量的最新回忆文章,由沈先生助手王亚蓉、李之檀和出版家陈万雄追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此外,本书另附有沈先生晚年讲座录音五段,供读者追索先生音容。

沈从文(1902-1988),著名文学家、古代服饰文化史研究专家。他的一生极富传奇,16岁投身行伍,22岁开始文学创作,撰写《长河》、《边城》等名篇。1949年后,转行成为博物馆研究员,投入古代服饰史研究,长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代表著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

2.李长之与《迎中国的文艺复兴》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5)

李长之,1946年拍摄于北平

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于全民族的生命之中,又能够表现中华民族之独特的伦理价值的话,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你看,为什么现在还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流行?

为什么还有敷衍溺职的公务员?

为什么还有彷徨苦闷一无所事的青年学生?

这都是国家意识不够,民族意识不够使然。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6)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碎金”的封面,用的是李长之先生于1945年为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题词,曰:“最好听的音乐是鸟叫”,书写得亦飘逸俊秀,直教人眼睛一亮,继之则砰然心动。

本书为著名批评家李长之先生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7)

李长之(1910—1978),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3.常任侠与《东瀛印象记》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8)

江户樱花窈窕春,青年旧梦已成尘。曾踏菊坂初升月,夜市翻书过赤门。——常任侠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9)

东方艺术史家常任侠先生,游学东瀛,挥洒文字,笔端游走于文学、绘画、歌舞、茶道诸艺。本书所录文章大致分为印象与研究两部分,记录游学见闻,探讨日本文化精义。书中还收录常先生1935年至1936年的求学日记,细致记录其读书观艺生活。更珍贵的是,作为亲历者,常先生也记录下战争阴云中日本社会的郁悒气氛。

常任侠(1904—1996),著名诗人、东方艺术史学家。1939年任中英庚款董事会协助艺术考古研究员。1945年底赴印度任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9年3月归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收入《常任侠文集》,另有合译《东方的文明》等。

4.陈达与《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0)

如今“下南洋”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然而,曾几何时,它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努力。

据记载,1930年代,在将近700万海外华人中,有400万人在南洋,90%来自福建和广东。著名社会学家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关注的就是这一群“迁民”。这是一本非常细腻生动的著作,充满了各种细节:比如迁民为何会离开家乡,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买卖,他们从南洋都带回怎样洋气新派的生活方式,等等。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1)

如果不记,有许多事物,就变成过眼的云烟,不留痕迹,以后再无研究的机会。

凡是我所注意的人与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往往含有社会学的意味。我的观察与思想,有时候不知不觉地入于社会学的领域。

——陈达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2)

《浪迹十年之联大琐记》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3)

《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著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书中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国内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陈达(1892—1975),著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和华侨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

5.潘光旦与《逆流而上的鱼》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4)

有人问:结婚固然不错,固然有它的理由,有它的利益,但此外难道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么?有的,但是它们的理由和利益远比不上婚姻,它们是狭路、小足、归根走不通的路,不是康庄大道:

第一条是真独身;

第二条是狎妓或假独身;

第三条是自由恋爱。

婚姻虽非市场,但也脱不了供求的原理,尤其是因为婚姻是很重选择的缘故。因为女子受高等教育的少,才觉得贵重,因为贵重,便不肯轻于许婚。中学毕业的非嫁大学毕业的男子不可,大学毕业的非嫁留学生不可,女留学生非嫁博士不可,倾向如此,事实也是如此,我们随处可以观察到的。

——潘光旦《逆流而上的鱼》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5)

“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于时代变革之际,提出了承续与新变的命题,本书即为其相关讨论的长短评文章集。其中谈到许多今日依然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如青年恋爱、幼儿教育、老人赡养等,深具启示。书中不少篇目皆为第一次整理出版,其英文作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是第一次翻译发表。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在优生学、社会学、民族学、性心理学、翻译等领域有突出的贡献,同时广泛参与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

6.缪钺与《冰茧庵论学书札》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6)

居今之世,尊人尊己,举无一当。惟有镜照衡权,撷长弃短,镕冶为崭然之真新文学,兼蓄新质,而能存故美,庶几得之。——缪钺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7)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缪钺与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极为珍贵。论学友朋中多为文史学界名家,如吴宓、刘永济、陈槃、劳榦、杨联陞等先生,内容广涉史籍考订、诗词品评及学界之书人书事,深具价值。其中与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诸先生学术合作期间的通函,尤见前辈学人治学的谨严风范。

缪钺(1904-1995),字彦威,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灵谿词说》(合著)等著作。

7.曹道衡与《困学纪程》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8)

我常对一些年轻同志说:“我这个人虽无学问,却见过不少真正有大学问的学者。”这不是谦虚,也不是夸大。

“桑榆之光,理无久照”,对我自己来说,已难有所成。我所期望于年轻一代的倒是杜甫的两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希望他们真正能以先辈大师为榜样,吾侪碌碌,不足道也。

——曹道衡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19)

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

曹道衡(1928-2005),著名学者,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编委。代表著作有《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等。

8.赵元任与《赵元任早年自传》

提到语言学家,一般人印象中大概总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赵元任却是一个例外。这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一个极擅长从语言中寻摸趣味的人。

赵元任先生的代表著作为《现代吴语的研究》,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而其草创之艰难不仅是因为交通、录音器械等条件之匮乏,更表现在社会环境之复杂。回想上世纪20年代兵荒马乱的国内局势,就完全可以明白这些胸怀大志的青年科学家有多么艰难。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0)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1)

人人大概都有这种经验:回想到最早的时候儿的事情,常常儿会想出一个全景出来,好像一幅画儿或一张照片似的,可是不是个活动电影。

——赵元任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2)

赵元任先生的这本小书,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赵元任(1892-1982),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职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知名院校,撰有《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现代语言学、方言学经典著作,《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等艺术歌曲。

9.余冠英与《冠英说诗》

“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量洪识大亦谓之“博雅”,如《三国志》载诸葛亮谓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

——余冠英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3)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4)

《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人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

——余冠英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5)

余冠英先生与诗结缘极深,一生研诗、品诗、写诗、谈诗。本书所收的十余篇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文字平易、娓娓道来,相信读者会于其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余冠英,(1906-1995),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杂志主编。经他主持编选的《唐诗选》,为公认的唐诗最佳选本之一。

10.杨联陞与《哈佛遗墨》(修订本)

与赵元任、陈寅恪、萧公权的往来论学;

为胡适、孟森、余英时撰写序跋书评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6)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7)

《东汉的豪族》是杨联陞先生的代表论文集,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

研究中国史的人必须具有起码的训诂学素养。够不上这种要求的研究者,只能算是玩票性质,而不会成为一个全健的汉学家。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8)

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言其治学如开“杂货铺”,本书即为其“杂货”诗文集。

书中主要收录杨联陞学术随笔与诗歌联语:追怀忆旧,记叙其与赵元任、陈寅恪、萧公权的往来论学;评骘学术,精选其为胡适、孟森、余英时撰写的序跋书评;诗歌唱和,辑录其与台静农、张充和、吉川幸次郎的友声回响;从而全面展现这位海外汉学家的学术意趣与情怀。

杨联陞(1914—1990),著名史学家。三十年代得清华名师真传,四十年代负笈哈佛,五十年代成为西方汉学界一流学人,哈佛燕京讲座教授。杨先生治学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语言,曾任赵元任助手,与胡适通信论学二十年,余英时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而他自己则自喻“敢比仰山杂货铺”。

学术成长之路(学术之外的生活智慧)(29)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在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