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遇记#

别人家的“镇馆之宝”,体态“高不可攀”!让人可望不可及,只能眺望、纵眺、远看,比如乐山那尊闻名中外的“乐山大佛”,满满的威严感。或者是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一般“体态玲珑”,放在玻璃罩里“严加看护”。若您“眼神不好”,难辨它就是万花丛中那一等一的红。

#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府石犀”相对得非常亲民,论体型它真的很大,可称巨大、庞大不为过,仅考虑重量就达到了约8.5吨,足有近5辆小轿车那么重,来10个青壮力可能都难以撼动其丝毫。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1)

从形态来看,“天府石犀”也可称之为“巨无霸”级体积,虽然只有1.7米高,一般的成年人走到它面前,都可以最少高它半个脑袋。但是当您近距离地靠近“天府石犀”之时,依旧可以感受到来自体积的压迫感。

作为游客的大家,假如您正面张开自己的双臂,是无法把整个“天府石犀”环抱的,不管您是对着石犀的屁股,还是石犀的脑袋,这头“天府石犀”是足足有2.1米的宽度。当您贴近石犀时,眼睛的余光甚至都无法尽收整个石犀正面。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2)

往侧面端看,“天府石犀”的整个身子虽然远看很圆润,给人短粗短粗的感觉。不过实际量出来真的不短,差不多是达到了3.3米的长,平躺2个成年人都不见有它长。

面对“天府石犀”如此庞大的身躯,以及它冰冷的石头材质带来的冰凉凉感。按理说,驻足看久了会有一种想逃离的“压迫感”,但是神奇的点就在这里了。越看越没有!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3)

“天府石犀”虽是石头造,天生冷冰冰,身躯又是那么的庞然大物,但是来自远古的手,巧夺天工地给了它灵气,一刀一凿下去,它仿佛“活”了。

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搭配朵朵祥云般的凹凸不平之痕迹,勾勒出一只活灵活现的“石萌萌”,全成都人的萌萌哒“吉祥物”,不管是远看、近看笔者都被萌到了。

真的好乖哦!

“石萌萌”展露真身的不易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

2012年12月16日,一个可能大部分成都人都还在大碗地喝着盖碗茶,手里搓着麻将的普普通通的日子,“石萌萌”出世了,它的到来引起不小轰动,半个锦城都在茶余饭后的津津乐道。

“您晓得不!天府广场挖到神兽了!嘿大那种!”

“石萌萌”深埋于地下达到了3米,长眠于厚土的时间保守有千年算。我想那时那刻,“石萌萌”怎么也预料不及自己会有这重见天日的时候——怎么就被这群“瓜娃子”挖出来了。

2010年是“石萌萌”现世的契机,那年成都市根据城市规划的需求,决定修建一座四川大剧院,并且把选址定在天府广场旁边的电信大楼。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4)

天府广场及其周边,在历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属于秦汉以来成都大城的范围,是历代王府、宫苑、官署等封建高规格建筑的集中分布区,所以处于谨慎保护成都瑰宝的思虑。四川大剧院开工建设前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紧锣密鼓地对电信大楼周边进行了考古挖掘。

“石萌萌”虽然是这次挖掘中,出土的最耀眼的“星星”。但是它的出现,其实是有错过的可能性,或者是难见其身的遗憾。

根据见证挖掘工作的学者易立的回忆,在挖掘工作的前期、中期其实都没有挖到“石萌萌”,“石萌萌”的出现是在整个挖掘工作的尾声。

在考古学者计划结束工作,即将打道回府的时候。建筑工地南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传来了一声“捷报”,有人挖到了人工雕琢的巨大石块,很大、非常大、超级大那种。

学者走进一看,正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石萌萌”,它当时作站立状,庞大的身躯虽然侧翻着掩埋在泥土之中,但是耳朵、眼睛、下颌、鼻部等石犀特征,依旧清晰可见,是非常难得的古代完整石刻。此后通过古籍特征对照,“石萌萌”雕刻年份一般被考古专家共识定在了秦汉时期。

“石萌萌”之所以没有被忽视,得以重见天日,而不是再次深埋地底不知多少年,根据学者易立的回忆,是因为他们在考古一开始就将其定为探寻的目标之一,是知道有这么个庞然大物存在于电信大楼区域,只是不了解具体在那。

至于这个“知道”是从何而来的?源自1973年的电信大楼修建工程。开工电信大楼之时,“石萌萌”其实就已经现世了,只是那个时候的有关部门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想到它是如此大,那样的有独特性。

电信大楼开工,用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突然碰到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机器无法轻易地穿透,工人走进一看,是一个人工雕刻物,于是暂时将其隔开施工。

考虑到电信大楼的地址归属于五代时期宣华苑的范围内,1973年的挖掘工作人员主观地认为,“石萌萌”其实就是古代放在门口的看门兽,类似现在高逼格场所外的石狮子,没什么“稀奇”。加之技术有限,无法轻易撼动这么重的东西,于是就选择回填,将“石萌萌”留在原处。

那时那刻的“石萌萌”可谓刚露脸,还未等自己石破天惊,就被光速打脸,回到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直到39年后的四川大剧院修建,“石萌萌”终引来光明的曙光。

“石萌萌”的痛

初见曙光的“石萌萌”,其实并不好受。因为肯定是在战火中受难了,才会被深埋地下,本就已经深受重伤,加之年代久远,小伤、小磨损应该是不断的。

但是命运给“石萌萌”开了个玩笑,让它在1973年、2012年2次遭受现代施工。由于未能及时发现和重视“石萌萌”的价值,“石萌萌”现世的时候,是包裹了一层厚厚的钢筋混凝土,看着都让人心痛。

好可惜!好可惜哦!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5)

好在,“石萌萌”遇到盛世的21世纪,不是战火纷纷的年代,是一个尊重文化的时代。

为复原一个萌萌的“天府石犀”,还“石萌萌”一个干净的面貌,考古人员在利用机器把大块钢筋混凝土脱落后,是人工一点点的砂磨,用毛刷、竹刀等一点一点的细致入微的清洗,最终使其达到可观、可展级别。

如今在@成都博物馆看到的就是被精心照料过的“石萌萌”,没有了现世时的满目苍夷,有的就是卷云纹所刻画的天真、有灵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6)

“石萌萌”是何物?

“石萌萌”不但现世很挫折、反复,它的身世也可谓至今还是一个待解开的谜团。我们现在最熟知的版本应该是“镇水说”。

《蜀王本纪》:“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

基础土方还需要大开挖吗(初挖后立马回填)(7)

根据《蜀王本纪》的记载,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来到蜀地之后,为了治水,曾引用蜀地本土对犀牛的图腾崇拜,雕刻石犀五枚,用于镇水、安抚蜀地百姓。其中将2头放在自己的府衙。

参考天府广场本身就长期作为成都的中心区域,很多朝代的主要官衙门就集中在这个区域办公。所以在没有其它资料反证的情况下,“石萌萌”大概率被等同于古籍中的李冰石犀,也就是我们民间所言的“镇水神兽”。

正是因为“石萌萌”跟李冰“攀”上亲戚,有了神兽色彩,2018年四川持续降雨,多地发生洪灾,7月2日,#成都博物馆#官方微博发布一条配有石犀图片的微博:“雨这么大!是时候派你出来镇一下场子了!去吧我的天府石犀”,引起一众网民共鸣,纷纷点赞,“石萌萌”出圈成了“大明星”。

但是“石萌萌”到底是不是李冰那五枚石犀,还是有一个争议点。那就是除了《蜀王本纪》之外,如目前研究蜀国历史核心资料《华阳国志》一般,虽然都记载了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水精,但是并没有提到放了2枚在成都府衙,石犀这么大,这么有特点,它若在府衙,不应该被史书忽视。

考虑到李冰治水的主要火力、成就在都江堰,因而是可以推测李冰那五枚石犀,着实应该在都江堰周边才合情合理,所以在天府广场周边,若未找到第二枚石犀,“石萌萌”的身世就依旧是个迷?

何人?何时?造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