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望只为更好地出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
【编者按】回望只为更好地出发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回顾2013年—2016年,每逢教师节,都会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从“‘四有’好老师”到“引路人”,对教师群体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时光荏苒,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在第三十三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重新走访了过去几年教师节视察过的学校,采访了与有过面对面交流,或者收到慰问信的教育工作者,请他们回顾当年的情景,畅谈心得体会。我们欣喜地发现,的讲话精神,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奋斗的路径和前进的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教师群体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尊重,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日益壮大,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让我们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3年9月9日
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向全国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回访】
匠心匠术育英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钟依均
4年前的教师节前夕,远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特意给全国所有老师发来慰问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让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深切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而言,树“大师”才能育“工匠”,育“工匠”必先立“匠心”。
正在进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刚刚毕业的学生赵锦坤担任了开幕式护旗手。作为职业院校的优秀学生代表,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曾担任“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学生技能团队负责人,荣获浙江省第五届“十佳大学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匠人”。马汝星是赵锦坤大学3年的“结对导师”,他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首创了“工程创新班”,以真实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以赵锦坤为代表的优秀学生。
近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弘扬和传承“兼容并蓄、经世致用”的学校精神和“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的校训,将“工匠精神”厚植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肩负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使命,助力青年学子在技能成才之路上实现人生出彩。
育“工匠”必先立“匠心”。教师要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对于一名职业教育的师者,首先要成为学生为人之师、品格之师。职业教育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其核心就是“工匠精神”。我们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经典文化、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发展理念、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纳入师德要求,引导教师用学识与技艺、热情与关爱打动学生心灵,指引莘莘学子的人生成长。
育“工匠”必须强“匠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专业覆盖面广、赛项先进性强、参赛选手多、社会影响大的国家级品牌赛事,在2017年的比赛中,我校有24个赛项、26支队伍取得参赛资格,获奖学生数、一等奖奖项数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成绩,见证了指导教师团队站在前沿、技术引领、教书育人的高超能力与水平。青年教师章跃洪屡次指导学生在大赛上获奖,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首席技师”称号时还不到30岁,是当年全省最年轻的首席技师。
这些优秀教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认为主要受益于教师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双重职场中的浸润。只有不断强化职业实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一方面,我们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开拓视野、交流心得、互助互进的成长舞台,教师培养培训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另一方面,我们有组织地开展一年一度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实施五年一轮的下企业脱产挂职锻炼和骨干教师“访问工程师”计划,每年有800余名教师活跃在行业企业一线。
我们始终认为,职业院校教师既要坚守三尺讲台、两尺教鞭,也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担起融入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责与使命,在社会“大熔炉”的磨砺中塑造“匠心”、打造“匠术”。
本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樊曜 采访整理
2014年9月9日
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回访】
培养更多未来的“四有”好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我认为,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涵盖了对教师的思想要求、品德要求、能力要求和人格要求,既有对师德传统的继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3年来,我们每一个师大人都没有忘记的谆谆教诲,我们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
我们坚信,教育就是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因此我们把师德作为好老师培育的核心。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专门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培训,并明确划出师德失范红线,对违反师德的教师加重处罚。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师大人引以为荣的校训,更是广大教师知行合一的准则,我们将贯彻“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与传承校训精神有机融合。在建校115年的历史节点上,一代代师大人将自己对学问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言行处世的严格自律,升华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学校编印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单行本,倡导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责任。
我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通过表彰师德先进榜样进行激励引导。学校设立了“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最受本科生、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等系列奖项,评选出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同时,通过校内外媒体对获奖者进行广泛宣传。今年,学校又设立了“‘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奖励教书育人的“四有”好老师典范。我们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构建了涵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师德教育等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最近,我们又制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了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为引领的世界一类大学发展战略和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办学定位。我们牵头成立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设立“启功教师奖”,重奖在我国老少边穷岛地区基础教育一线从教满30年、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牵头协同部属师范大学和20多所师范院校,面向全国中小学发起以提升中小学教师育人能力为重点的“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目前全国已有3500多所学校加入。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积极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研究、制定、咨询和评估,为构建教师教育领域国家标准贡献智慧。
未来,北师大将结合昌平新校区和珠海校区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培养更多未来的“四有”好老师。我也希望,通过北师大的引领作用,让尊师重教的风气更加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 柴葳 通讯员 张蔚 采访整理
2015年9月9日
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并勉励广大教师
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贡献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访】
不忘初心振兴乡村教育
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第三小学教师 赵羚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清晰地记得2014年9月我在北师大学习时,对我们贵州研修班教师的亲切慰问和谆谆教诲。一年后,2015年9月,我们接到的回信,激动的心情至今仍在澎湃。当班长宣读的回信时,我们全班同学都无比振奋。
在回信中指出,“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啊,贫困地区想要改善生活现状,首先就应该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到知识。
学习了回信精神后,我工作的信心倍增,同时也知道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我认识到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是必备的条件之一,但师德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有道德、有敬业精神的好老师,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身教益于言教,我只有做好榜样示范,他们将来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信念的中国人,成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我现在从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给学生推荐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读物,指引孩子们成长。我将按照“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要求,用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做好国学经典普及教育,不让我们的国学经典流失。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我还特意引导他们在玩游戏时学习国学知识,比如,边跳皮筋边背诵古诗、边跳绳边背诵《三字经》等。
受到回信精神的鼓舞,我一直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6年4月,我被评为“贵州省首届乡村名师”,并被指定为“贵州省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当年9月,“贵州省乡村名师赵羚君工作室”成立。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从邻近几个乡镇学校招收了29名优秀教师加入我的团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方法。
过去的一年里,在顾问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建立了工作室网站,推出了包括顾问、外聘专家、成员、学员等主讲的8场讲座、16节示范课、4节观摩课、22节学员汇报课。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工作室成员、学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一年的工作结束后,我把工作室教师们上交的优秀心得体会和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汇编成册,做成了一本名叫《放飞》的集锦,供下一批教师查看。工作室还要求和鼓励成员、学员教师,把在工作室学到的知识推广到更多学校,希望能让更多教师受益,共同推进区域乡村教育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不忘初心,牢记讲话精神,始终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绝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期望,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我的绵薄之力,努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人生出彩的幸福!
本报记者 余闯 采访整理
2016年9月9日
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回访】
把小卫星做成启明星
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 沈军
我记得很清楚,在看孩子们制作的小卫星时说,你们很了不起,我上学时,也就组装个矿石收音机。后来,孩子们制作的卫星升空了,还回信赞扬孩子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热情和勇气。在视察我们学校时,勉励同学们把科学爱好和科学实践从中学到大学连贯起来,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年,我们就尝试科学素养的贯通培养。八一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整合全国各地优质航天科技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国内外航天科技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培训,探讨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新模式,让孩子们有更丰富和更宽广的体验平台。
在小卫星项目首星飞天之后,学校正在围绕项目建立一系列航空航天科技的课程。这些课程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贯通,未来不仅仅是一个校本课程或者一些选修课程,而是真正成为我们课程的主阵地。
八一学校是一所红色学校,学校创始人是聂荣臻元帅。最近几年,在校学生通过参与五地六校活动,了解聂荣臻元帅军事国防科技各方面的成就,了解部队的独特文化。我们感觉到,要把这种精神内化到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投入到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的体验和研究中来。作为红色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将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那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学生卫星制作项目?从育人的角度,究其原因是在学校课程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体验。通过学校给孩子们提供的学习和体验平台,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模式,接触到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混合学习,同时也让他们更早地接触社会。
从立德的角度,我们的孩子在知识之外还要获得什么?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学习,今后能为国家发展做些什么?
今年,我们组织师生赴延安市和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并力所能及地开展了一些教育扶贫行动。在继续坚持河北阜平支教的同时,学校发起成立“八一教育协作体联盟”,联合全国各地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18所学校,结成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协作体,探索适合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模式与途径,鼓励联盟内学生树立为国学习的崇高理想,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
在回信中对我们提出,要把这颗小卫星作为一颗启明星,引领我们今后的航空航天科技教育。八一学校将通过网络平台、项目实施、课程开发和科学普及,真正把更多青少年培养成国家建设的栋梁。八一学校作为的母校,有这份责任,也有这份担当。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7年09月10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