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主演聚在一起(爱情公寓主演未变)(1)

“还会拍《爱情公寓5》吗?《爱情公寓》第五季什么时候出?”从今年年初《爱情公寓4》开始,制片人和总编剧汪远就一直被问到同一个问题。这部剧发生在“爱情公寓”里,是合租的男男女女之间的故事。

用导演韦正的话来说,《爱情公寓》是用平视的视角看年轻人,有治愈、温情、励志这些属于年轻人的元素,剧中几位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里面有80后生活的影子。

如果回到《爱情公寓1》刚刚制作完成的2009年3月,这部剧经历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没有明星阵容、定位模糊,这让许多家电视台并不看好,而《爱情公寓》原始剧集平均48〜50分钟的时长并不符合传统电视剧的播出长度,“就像把一个方的东西塞进圆孔里”汪远回忆道,《爱情公寓1》也差点就像许多国产电视剧一样,拍摄完成即被入库。

经过5个月的兜兜转转,汪远才经过发行公司找到江西卫视,那个时候,江西卫视总编室节目中心主任王艳萍最初对这部剧也有迟疑,但她还在上初中的女儿却觉得这部剧“很好看,很可能会火”,这让王艳萍看到了它在年轻观众群中的市场,因此江西卫视也借以扭转革命题材过多的初衷,尝试将删减之后的《爱情公寓1》放到2009年暑期黄金档。

编剧方法论

尽管《爱情公寓》是互联网催化中形成的“网络”现象,但在年轻观众群已经被抛弃的国产电视剧市场,《爱情公寓》最初的故事设定就抓住了需求的空白点。就像汪远的创作预设,这部剧里所具有的娱乐精神是完全属于年轻人的。

生于1983年的汪远是上海人,大学期间市场营销的主修专业与影视并没有关联,但外祖父徐桑楚时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曾组织拍摄了《城南旧事》、《芙蓉镇》、《十字街头》等200多部影片,而父亲汪天云为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编写的《开天辟地》曾获得1992年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对于编剧和电影的感觉更多是在家庭环境中自然生成。

大学时期,汪远和大他一级的韦正就已经合作拍摄校园电影《我的太阳》,曾获得索尼DV大赛,随后在公司向广告转型之前,两人合作完成的第二部电影《逆转流星》也在2007年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喜剧片创作奖,甚至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龙标”放映许可证。

在《爱情公寓》之前汪远并没有写过长篇电视剧剧本,但就像张语芯对汪远的印象,“他具备80后人群独立思考的普遍特质,并不拘泥于常规”。剧本创作技巧对于汪远来说只是一种基础工具,“它更需要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创作者信息系统和知识结构的输出”。

“写剧本最好的老师并不是父亲,而是《老友记》等美剧”。在确定制作《爱情公寓》之后,汪远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到家旁边的碟片店,把《老爸老妈的浪漫史》、《老友记》、《生活大爆炸》、《人人都爱雷蒙德》等上千集喜剧租来看,学习美剧中讲故事的方式。

汪远与80后共同经历过那个经典动画年代,创作素材也同样会来源于生活中的聊天,游戏,微博、论坛等网络渠道,但他并没有刻意收集笑料,他自认记性很好,“把看过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是我从小就有的‘恶习’”。

汪远记得自己高考前一天晚上躲在被子里用小DVD机看完《功夫足球》,第二天考语文之前,在大家都很紧张的时候,他就在走廊里给同学们讲自己昨晚上看的《功夫足球》。直到现在这个习惯依然保留,通常在写一集新剧之前,汪远会找来几位同事,把自己想写的剧情讲给大家听,看大家的反应决定是否需要修改或重写。

其实在美国编剧工业的流水线作业中,《老友记》曾有16个编剧同时操作,中间故事大纲、场景、分镜、台词、笑料穿插等流程都由不同人负责,最后将这些素材组织成为成熟的剧本,汪远也尝试在自己的创作过程里模仿美剧的编剧模式。

《爱情公寓4》的剧本从2012年6月开始到2012年12月31日完成,这6个多月的时间里,汪远有三四个人的编剧助理团队,他们负责陪汪远聊天,给予他灵感,也会帮助汪远寻找或创作笑料,抑或寻找网络上的笑话和段子。这些素材最终会经由汪远多年的搭档邹杰传输给他。汪远则负责创作故事大纲,并把这些素材重新消化吸收之后重新穿插在剧情和台词里。

在汪远写完初稿之后,都会交给工作人员修改和提建议,调整节奏或者填充笑料,修改之后由汪远复审,汪远会将最终审核后的版本交给导演韦正,而韦正也会针对剧情的可操作性、台词的精炼度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由汪远完成最后一轮修改,而一般情况下,“剧本到拍摄前一般会改到第七稿”。

爱情公寓主演聚在一起(爱情公寓主演未变)(2)

项目管理式制作

5年来,高格文化却全公司坚持每年只推出一部《爱情公寓》,后期制作由公司独立完成,而作为制片人的汪远也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控制由剧本到最后剪辑的每一个制作流程,这看似有些违背工业化的运作流程,但这种方式却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任何一部电视剧总会经过“编剧一度创作、导演二度创作、演员三度创作”这3个过程,而喜剧却尤其是如此。

《爱情公寓》每一集都有密集的笑点,《爱情公寓4》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what's you QQ?”“鄙人姓黄,字辉冯”,“一朝被电击,十年怕网线”许多剧中的台词都会成为网络热词,但韦正介绍道,“这些笑点是由大家一起碰撞出来的,一层层构建和堆叠”。

汪远对喜剧有天然的敏感,每次写剧本都会希望它笑点密集,这是他在塑造人物、写分集纲甚至分场纲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意识。韦正则会在拍摄过程中根据情境加入一些可渲染的笑料,而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同样会利用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对笑点做最恰当的诠释。

韦正在《爱情公寓》的拍摄过程中会使用更多变的镜头语言,例如韦正拍曾小贤与胡一菲两人对话的场景通常要换五、六个机位,以保证剪辑出来的快节奏,《爱情公寓》群戏较多,在曾小贤说话的时候,韦正则需要用机器去拍摄其他所有人的反应,捕捉笑点。

因此国产电视剧的耗片比通常为1:4左右,国产电影也在1:10〜1:15之间,但《爱情公寓》的耗片比却达到了1:20,韦正也需要自己挑选素材控制剪辑流程。仅仅在《爱情公寓》中出现的笑声就有300多种,它们全部以手工的方式插在最恰当的节点。这让韦正觉得,自己是在用情景剧的经费、拍电影的方式制作《爱情公寓》。

《爱情公寓4》的后期制作从2013年2月份开始启动,却一直做到11月份才完成,这被汪远称为史上最漫长的后期制作,大约是同类国产剧后期制作时长的四到五倍。也是因为这样,《爱情公寓》从第一部开始就将90%的制作费用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上。

爱情公寓主演聚在一起(爱情公寓主演未变)(3)

从电视剧到文化品牌

经过5年时间,高格文化从最初9人的团队发展到现在三四十人的公司,也从上海广播大厦搬到徐汇区天钥桥路D1国际创意空间,但这5年里,对于《爱情公寓》“抄袭美剧”的质疑和追捧一样从未消失过,但汪远对此却非常坦然,“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没有借鉴美剧,而情景剧的创作本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汪远坦言,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对于《爱情公寓》的剧本创作影响很大。“这个世界上也并不存在绝对的创新,而创新就是现有知识结构和信息系统的重新排列组合”。汪远认为欢乐不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他只是把各种各样的欢乐汇聚到《爱情公寓》,并加上本土化的原创。

其实在中国的影视环境里,持续5年做同一部剧,是很难坚持的事情,演员也通常希望尝试更多不同的角色,以丰富自己的履历。《爱情公寓》也在第二年里同样经历过演员的薪酬争议、违约甚至离开,而汪远甚至因此不得不在多重牵制中改写剧情。

因此作为制片人,汪远很清楚这个项目继续推进的难度。“现在回忆起来,最开心的还是第一季,当时演员都坐公交车来面试,每个人都对这部剧充满热情”。而《爱情公寓》倘若应观众所期待的,立即操作《爱情公寓5》自然没有问题,但边际效益却是递减的。

仅管汪远的编剧团队中许多人都是他的大学同学,大家拥有一致的喜剧价值判断,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但依旧没有办法实现每个参与创作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无法完成一个工业化的流程制作。整个剧组在执行力方面的缺陷也无法回避。如果让《爱情公寓》持续保持活力,这些都是必须要填补的短板。

明年《爱情公寓5》如期而至,那些青春的故事也终将继续,这大概是汪远等待的最佳环境和时机,他希望《爱情公寓》这个品牌却依旧活着,依然有赚钱的能力,这才是最终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