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到了什么(34己所不欲)(1)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个主题,这个想法,其实在我的心里停留了很久。去年的某一天听书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这是现实中很常见的观念,但是当我仔细思考,却发现它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由于当时只是有这个意识,没有付诸行动,现在写来,没有了当时的情绪,虽然观点有了,一直也没想好怎么展开,几经写写停停,现在终于完成一个初稿,拿来与君共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由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应该都知道,耳熟能详了,并且在生活中也经常被引用,奉为经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去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哪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去奉行的呢?孔子回答,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的事情,不要施加到他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我们做到了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我想大家都很认同。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真的理解这句话的真谛吗?我们做到了吗?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奶奶端着饭碗,追在孩子后面,孩子玩一会,老奶奶喂一口,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孩子说:"我饱了,不要了。"可是奶奶说:"这碗饭要吃完,多吃点,才能长得高,长得壮"。不是孩子觉得饱了,而是要奶奶觉得孩子饱了,才是真的饱了。奶奶还觉得这是她对孙子的爱。

换位思考一下,奶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喂饭,孙子说:"每天每顿必须吃完一碗饭才可以,才有力气恢复健康。"这也是孙子对奶奶的爱。当奶奶不想吃的时候,还不能拒绝,那奶奶是什么感受?

网上有一个段子曾经非常火,孩子说"我爱学习,学习让我妈高兴,我妈高兴,我们全家都高兴"。乍一听,孩子好懂事,知道妈妈的心思,让妈妈少操点心。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很心酸,因为孩子爱学习,不是因为自己爱学习,只是因为妈妈喜欢孩子爱学习而已。这难道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在亲子关系中,这些现象比比皆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爱叫"打你是为了你好"。其实只要我们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就知道,虽然这是一份好意,一份爱,但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你觉得好的,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表达了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这样是天经地义的事。地沟油事件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假冒伪劣产品也是屡禁不止。生产这些东西的人,他们自己都会吃吗?肯定不会。虽然这些商人的本质也就是逐利,但是经营应该以诚信为本,不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害人害己。

所以,种种现象,小到家庭,大到市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还没有做到。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如何育儿先育己。现在的诚信体系的建立,也让商家意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亦可"施于人"

反过来,我们仔细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表达的含义,真的是无懈可击么?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想法,还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过于以偏概全了。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说"己所不欲,亦可施于人"。

"己所不欲",亦可"施于人",可以理解为,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如果他人喜欢,是可以"施于人"的。其实这里的重点已经不在于我怎么觉得,而在于他人怎么觉得。

每年,家里都会清理一些过时的衣物,还有八九成新的,就捐到小区里的"捐赠箱",统一由那些公益机构帮助做公益,捐给需要的人,既可以减少家里的闲置物品,又可以让他人得到温暖,环保又公益,实在是两全其美之计。

如今,随着消费理念的变更,二手平台的兴起,也给许多朋友处理闲置物品多了一个好去处。把一些老旧的物件或者电子产品放到"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进行交易,既可以满足大家升级的消费需要,回收部分收益,又可以促进可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物尽其用,这是值得提倡的绿色环保行为。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吗,"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你觉得不好的事物,有可能在我这里就如蜜糖一样喜欢呢。表现出来的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有人讨厌却有人喜欢,而且性质截然相反。这种对比所表达的喜欢,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程度更深,更显得痴迷,哪怕是砒霜,也像蜜糖一样甜蜜地喜欢。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品味和标准。有人喜欢物质享受,有人喜欢精神享受。有人觉得这东西太土,有人觉得这东西越土越好。在他这里是旧物,在别人眼里就是收藏品。我觉得好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文不值。所以,东西没有好坏之分,只是看有没有人需要它。需要它的人,得到它,会心生欢喜。不需要的人,即使得到了,也会弃若敝履,视为无用之物。

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能一味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别人的喜好,去帮别人做决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并没有考虑对方是否需要,也许"己所不欲"的,有可能是"他人所欲"的呢。既然是"己所不欲",又是"他人所欲",何不"施与人"呢,成人之美,岂不快哉。

"己所欲",是"施于人",亦或"勿施于人"

前面说了"己所不欲"该如何施于人的问题,现在我们再反面思考一下,"己所欲"应该如何做,是"施于人"还是"勿施于人"呢?

"己所欲",可以理解为我所喜欢的事与物,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我愿不愿意"施"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是我的东西,又是我喜欢的,就没必要"施于人"。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就是热情,喜欢分享。

分享快乐,他人就获得了双倍的快乐;分享信息,就获得了真理,越辩越明。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才会多个角度,思考更有深度。

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分享的。比如说,爱情,婚姻,家庭。经常听到这句话,车与老婆一概不能外借,连借都不能,别说是"施"了。这个就说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问题。就好像动物都会有占地领域的标记,就是为了告诫其他动物,这是我的地盘,不能靠近,否则,后果自负。每个人都有底线,这些底线受到侵犯,那就会引发冲突。这些即使你想要,也是不能给的。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无论是否"施于人",给别人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要以别人的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施加给别人。

生活中有大量让人习焉不察的事,其间的道理,更是未必有人去想。有时,提出问题比解答更重要,因为可以打开思想闸门,有些问题不一定会一下子获得答案,或者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但会促进人深思,深思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这也是成果。

而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也只是一个自我的浅显认知,至于正确是否,还是胡说八道,自己也无法做出评判。等待时间的沉淀,自我的积累,回过头来,再看,也许又是一番不同的心境。可能会对自己此时的幼稚想法,一笑置之,也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谁知道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到了什么(34己所不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