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众多佳作流传于世,更是与王维统称为“王孟”,是唐朝时期田园诗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孟浩然墓在襄阳市襄城区东凤林南麓。其墓在唐德宗年间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保存尚好。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1)

而提到孟浩然,也不得不说一下盛行唐代的田园诗作。田园诗,顾名思义,也就是以各种田园生活为场景,描绘美丽山水、景色等为主要内容的诗作。田园诗虽在唐朝非常流行,但是,它的其起源并非唐朝,而是在东晋,是由陶渊明一手开创的,《归田园居》便是其代表作。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之后,王维和孟浩然将其在唐朝时期发扬光大,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说到“王孟”二人,可谓传世佳作比比皆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仙境般的自然风光,而孟浩然的“垂吊绿湾春,荷动知鱼散”,更是把那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对这样的生活心生羡慕充满向往。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2)

说来也甚是奇怪,历史上很多的文人墨客,都与酒这种饮品结下不解之缘,越是大师,越是能喝、好喝,孟浩然也是其中一个。但让人惋惜的是,孟浩然最后连死也是因为喝酒。

相传,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顺便拜访孟浩然。两位名诗人,更是知己好友,见面之后,必然是把酒言欢,好一派欢愉景象啊。但不凑巧的是,孟浩然正好身上长了毒疮,本来经过医治,已经好的差不多的,但,是医生叮嘱他的就是:不要喝酒以及吃刺激性食物。

试想,当初要是孟浩然听了医生的话,或许也不会出事。但偏偏他就是这么一个自恃豪情,情绪到了不断不顾的人,所以,还是跟好友纵情豪饮了一番,并且,吃了大量河鲜等食物作为下酒菜。岂料,这一顿美食,竟是一顿夺命宴席。酒精和河鲜的共同刺激下,使得孟浩然的毒疮复发,最终不治身亡,一代名家就这么西去了,让人不免有些唏嘘。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3)

说起孟浩然,还有一件特别搞笑的事情,那就是他第一次见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所发生的趣闻。

相传,王维一次邀请孟浩然来内署做客,而正好唐玄宗李隆基来到这里巡幸。听闻皇帝来了,又紧张,又害羞的孟浩然,担心皇帝会因为自己无名无功而嫌弃自己,便一头扎进床底下不肯出来。但是,作为当事人,王维哪里敢欺瞒皇上,肯定将床底之人是谁,跟李隆基说了实话。

说来,李隆基其实也是个爱才之人,对于孟浩然的文采更是早有耳闻,所以,同为风雅之人,哪有不见面的道理,便下令让其出来。与李隆基的这次“偶遇”,本应该是孟浩然人生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正常发挥,哄得他龙颜大悦,谋得一官半职是再轻松不过的。

可是,孟浩然偏偏是大煞风景的选了一首陈年旧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4)

孟浩然在那忘情吟诵,不知旁边的李隆基有多尴尬。而李隆基更是在那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后,甚是不爽,认为:孟浩然是有意指责自己不是明君,不懂得重用人才。李隆基更是直接说到:“你自己有机会面见皇上,却害怕地钻进床底下不敢示人,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反过来,你还吟诵这么一首诗,是在指责我不重用你吗?你是在讽刺我不是明君吗?”

李隆基虽然不是很高兴,但最后,还是看在王维的面子上,没有治罪于孟浩然,放他回了襄阳。说到这里,真是替孟浩然捏了一把汗啊,本是打翻身仗的一个好机会,却被自己反转剧情,得罪皇帝。能保住性命都是万幸了,加官进爵,那真是痴心妄想了。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5)

其实,孟浩然对于仕途本是充满向往的,年少时期便积极上进,有才、好学,但可能就是没有这做官的命吧,虽然文笔、才华都得到众家的认可,并且,得到了王维、张九龄等人的力挺,但却在四十岁进京赴考之时,发挥失常,名落孙山,使得四十载的学习和努力付之东流。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孟浩然寒窗苦读,却未能得偿所愿,考试的失利,给他的打击很大。沮丧、懊恼的孟浩然,本想上书皇帝,但又觉得没什么劲而放弃这个念头。而他在李隆基面前吟诵的这首《岁暮归南山》,就是在这种情绪和背景之下写出来的。

这首诗本来是发泄自己心中郁郁不得志的不满情绪,却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被李隆基认为是在讽刺自己昏庸,不识人才,这样一来,仕途之路更是彻底断送了。

孟浩然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去洛阳(孟浩然去王维家做客)(6)

不过,话又,说回来,孟浩然不做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按照他这种刚直不阿,不会趋炎附势的性格,在官场也是混不出什么好来。可能,到时候没等到长毒疮,就因为不懂为官之道,而一命呜呼了!

参考资料:

【《诗人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