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里有人分享小时候看书的经历,也忍不住想写写。

那个时候的农村刚刚能吃饱穿暖,想找几本书看,太难了。偏偏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对书的狂热,居然连课本都不放过,新书发下来的第一天往往就把所有故事翻完了,这还不算完,还拿姐姐的书看,只看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勉强看懂还是没有问题。

我最早接触的课外书,你们难以想象,居然是:琼瑶。原因是我们的小学老师是个琼瑶迷,她的家里有几本琼瑶的书,我们家跟他们相熟,所以我就趁她不在家的时候去拿回来,一口气看完之后再给她偷偷地还回去,跟做贼似的。后来有一次,老师让拿“琼”字组词,我不假思索地组了一个“琼瑶”,老师大加赞赏,她到现在估计也不知道那是因为我偷了她的书看吧。

后来就对书着了迷,疯了一般地到处找书看。我爷爷算是我们那个村子里最有学问的人,我妈常说他上过“十八年长学”,本来在县里的土管所工作,后来打成右派,就回到了农村。他有一箱子书,跟宝贝一样珍藏着。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1)

我那个时候看不明白,于是爷爷就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好多现在还印象深刻。讲《薛仁贵征东》,说薛仁贵以前去给人家当长工,那个有劲儿,人家两个人抬一根木头,他一边肩上扛一根,把东家给乐坏了。等到吃饭的时候,东家就傻眼了,一个人能吃好几个人的!养不起啊,就给辞退了。薛仁贵饿呀,有一次饿得晕晕乎乎的,想跑到山上打点野味,居然在深山里看到一户人家,家里正在蒸包子呢,热气腾腾的,家里竟然没人。薛仁贵已经快饿死了,打开蒸笼一看,包子捏成了牛、老虎和龙的形状,总共有九牛二虎一龙。薛仁贵实在是饿得撑不住,就一口气吃了九牛二虎,本来打算吃龙呢,想想不行,得给人家主人留着点儿啊,就没有吃龙。原来那顿饭是山里的神仙在帮他,他吃完之后发现自己有了九牛二虎之力。

我问,为什么不吃龙呢?吃完不就有了九牛二虎一龙之力了吗?

爷爷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他要是真吃了龙,神仙就不会帮他了。

还给我讲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征西,讲七侠五义,讲程咬金的三板斧。那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有一次去一个亲戚家祝寿,晚上留宿他们家,在他们楼上发现一本没有书名、没头没尾的书,如获至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本书是从两个小孩去一个谷里边找一个神医让他救命开始的。

没头没尾地看完之后,整个人就傻在那里了,连着几天都跟丢了魂似的怔怔地想,后边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缠绕了我整个童年,我凭着想象给它续了无数种结局。直到上了高中之后,我找同学借了一本盗版的《金庸小说全集》,看到《倚天屠龙记》的时候,才发现我以前看的那个残本就是它!我当时感觉跟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真是欣喜若狂。

还有一次,也是在别人家找到另一本残破的书,这本书算是不错的,只掉了前边几页,故事还算完整。到现在还记得里边的好多人物。主人公,只会一招的裴钰,假仁假义的“龙形八掌”檀明,“七巧童子”吴鸣世,“冷月仙子”艾青,绿林枭雄“神手”战飞。

其中对“神手”战飞有一段描写,说战飞跟一个人比武,结果半天搞掂不了,于是心里自己嘀咕:“战飞啊战飞,究竟是战还是飞呢?”当时觉得特别好笑,所以到现在都还印象深刻。

发现那个时候看的书都已经在脑海里边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是全凭想象力搭建出来的,所以一想到那些情节,就能随时回到当时那种自己想象的场景里去。这种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也只有童年时候看的书,才能如此让人回味。

等到上了大学之后,才找到那本书——古龙的《孤星传》。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2)

上了初中之后,发现一个大宝藏。原来村子里有一个亲戚,家里有一大箱子书!好多好多的连环画!你们知道那种找到宝藏之后的感觉吗?那种喜悦,到现在还能传导到我身上来。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3)

《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还珠楼主.....天呐!天呐!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4)

那一个暑假,我整个人就跟魔怔了似的,用了几天的时间把那些书全看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我坐在田野里看着书,看着看着整个世界就像消失了一样,恍惚间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但是我完全反应不了了,直到天全黑了,我才回过神来。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5)

那是我仅有的一次“入定”。读研的时候我听我们导师讲他有一次在山上“坐忘”的经历,很多同学不信,我是相信的:人聚精会神到了一定程度,真的能物我皆忘。

暑假太漫长了。那一箱子书看完之后,我陷入到巨大的空虚之中,痴呆、焦躁,怎么说呢?就感觉像是毒瘾发作一样。实在找不到书看,就开始打家里那些竖版书的主意。先是看那本《古代白话小说集》,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些印象深刻,还有好多忘了。

但是《诗经》什么的,我实在是看不懂,只能是翻一翻,但这些看不懂的书让我觉得很神秘。现在想想,后来我选择跨专业读古代文学的研,也许跟这些书有一些关系吧?

那时饥渴到什么程度?家里有很多《红旗》杂志和老版的《诗刊》,我都整个看过一遍。最饥不择食的时候,把家里的《毛主席语录》和一本《邓小平文选》都翻了一遍。

初中的时候,流行换书看,最流行的是各种残破不堪的《故事会》和章回小说杂志,有时候还有《少年文艺》,那个时候谁要是有几本金庸的书或者外国小说,那就是大财主了,绝对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十本《故事会》换一本金庸,还得看人家心情。

为什么书看不下去(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进去书了)(6)

后来上了高中,学校附近有几个书店,我一到放假就钻进去看书,一看半天,老板也不说。其中有一个老板,是同学的姨父,他的脸被烧伤过,看着特别吓人。听同学说,他姨父是我们县里的高考状元,但是因为脸的原因,学校都不收他,后来他就回来,自己开了一个书店。

可能是选择多了吧?高中看书再也没有那么饥渴了。唯一一本让我像当初初中时候一样进入痴迷状态的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是借一个同学的,那个同学跟我一样爱看书,不喜欢数学,她有一句经典名言曾经在文科班里特别流行:“永远到底有多远?数学到底有多难?”

那本书用了我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在看,中午不吃饭不睡午觉,晚上看到熄灯,上课的时间,脑子里想的也是这本书,后来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看完之后,几天才回过神来。

后来上了大学,还是爱看各种闲书,但是真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让我痴迷的书,几乎没有了。

是真的没有好书了吗?不是,是选择太多了,是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了,是再也不能让自己进入到那样一种读书的状态里去了。越是饿,越觉得饭菜香甜,越是饱,越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孬。

以前总觉得忙碌是好事,所以让很多事情牵扯住我们的精力。然而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见过灯火酒绿,我们吃遍山珍海馐,视觉和嗅觉反而越来越迟钝了。

《道德经》里有几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南怀瑾解读说,思想的纷烦,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所以要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要修习内养。

前几天看一本书里说“少即是好”,对应我现在的心境,若有所悟——我已经离“专注”太远了。如果从现在开始每天都做功课,修习内养,或许有一天还能找到当初坐在田野上看书的心境罢?

·END·

欢迎关注个人kanchaixiangjingj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