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少之时,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就是至交好友,他们在那时候一同做生意,管仲每次都投资的少,分给自己的却很多,鲍叔牙却不认为是管仲贪婪,而是认为管仲家境贫困才会这样做。管仲也曾多次为鲍叔牙谋事,但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事做得一塌糊涂,但鲍叔牙却没有觉得管仲是愚蠢,只是认为管仲时运不济。管仲数次被罢免了官职,但是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觉得管仲没有遇到好的机遇。管仲与鲍叔牙一同到战场,管仲冲锋在后,逃跑在前,但是鲍叔牙却不认为管仲是贪生怕死,而是认为它是牵挂家中老母。管仲在齐国公子纠那里侍奉,用箭射公子小白,之后公子纠败,管仲身陷囹圄,但却没有随主自杀,此时的鲍叔牙却认为管仲是“不羞于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后来鲍叔牙一直举荐管仲为相,齐桓公一统天下之后,成就霸业,其中管仲立下了不世之功。管仲此时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能够对管仲相知到如此程度,真是令人惊叹不已,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

明明没有结果余生都是回忆(一生一死乃知交情)(1)

管鲍之交

世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正因如此,俞伯牙在钟子期去世之后,终生不再鼓琴。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所谓的友谊,多是利益之交,一旦发生了冲突,就会反目相残,倾轧之势瞬间而至,友谊最后也就成了,经受不住品尝的棉花糖,在利欲熏心的面前,瞬间融化不见。《史记》里面记载的庞涓与孙膑,还有韩非与李斯,他们之间莫不是如此,而张耳、陈余之交,更是令人扼腕。

明明没有结果余生都是回忆(一生一死乃知交情)(2)

伯牙子期

一开始是陈余事张耳如父,张耳也曾经救过陈余的性命,他们二人是刎颈之交。张耳在巨鹿被秦兵围困的时候,曾经多次求援于陈余,但是陈余害怕秦兵虎狼之威,更碍于当时的形势,迟迟没有发兵。张耳的巨鹿之围被解之后,指责陈余违背当初的誓言,陈余则是怨恨张耳不体谅自己当时的处境,抛印而去。然而不但没有挽留的意思,还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趁此机会接管了陈余的军队,二人从此反目成仇,之后刘邦向陈余求助,陈余就用张耳的脑袋作为出兵的条件。张耳与陈余“同生死,共患难” 的情谊,在陈余的头颅落于张耳之手时,彻底结束了。

明明没有结果余生都是回忆(一生一死乃知交情)(3)

管鲍之交

司马迁感叹道:他们以前是那样的真诚相待,相互倾慕,彼此信任,为什么后来却那么决绝的相互背叛,彼此倾轧?难道只是为了权势、利益,才相互交往的吗?死生契阔,谈何容易!

管鲍之交近乎圣,寻常人似乎是难以企及;张陈之交则近乎伪,在关键时刻就成了棉花糖,随时即化。

明明没有结果余生都是回忆(一生一死乃知交情)(4)

管鲍之交

​实际上,真正的友情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棉花糖,它大多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过于夸张的表演,在甜蜜的诱惑面前,不堪一击,往往瞬间就会融化。当初的刎颈之交早已被封存,现在也就仅仅只供回忆而已,一旦回到现实,窘态立刻被暴露出来:“生,还是死,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一生一死,乃知交情”, 只有在患难的时候,看看身边的人,谁还陪伴着你?给你温暖,给你鼓励,让你充满力量,那么就要记住他,然后一辈子对他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