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年轮

在俗世红尘中悄然落下印记

经年往事

如一帧帧带着面纱的朦胧画卷

安营扎寨在每一寸前进的岁月

那些退居在来时路上的经典回忆

又有哪些曾经惊艳了你的童年时光?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

木偶戏,又叫木头鬼、木头鬼戏,是曾经风靡全博白的一种民间戏剧,一般会在农闲或喜庆的日子演出,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看木偶戏成了当地人为数不多的闲时消遣之一。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

记忆中,家乡的城隍庙每逢农历九月初二便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宰猪宰牛做社祭拜向神明还愿或者祈愿,并请来竹马戏和木偶戏班子唱上半个月的戏曲,以此来热闹活跃庙会氛围。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4)

“一听戏曲深似海”,在戏台前,伴随着戏班师傅时而洪亮热烈,时而尖锐明亮的唱腔,在几种乐器激荡的伴奏中,老人们被精彩的剧情引领着走进戏中,有如身临其境,如痴如醉,酣畅入迷时,还会跟着哼上几句:“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5)

那时候并不太懂得木偶戏的意义,也听不懂戏曲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但依旧阻挡不了孩子爱凑热闹的天性,那时候父母总会格外大方给我们一些零钱,任由我们穿梭围聚在小吃摊跟前购买一些额外的欢乐,听戏是假,玩乐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6)

木偶戏真正的“粉丝”,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忙完家中农活,便搬了凳子前往戏班台前看戏,他们对那些在我们眼里如同“听天书”的唱腔戏曲,有着深刻的见解,每一个戏本都能娓娓道来,闲暇时还会把戏曲里的剧情当成故事绘声绘地说给我们小辈们听,其专业程度不亚于古代的说书先生。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7)

如今,博白木偶戏逐渐淡出了社会的舞台,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木偶戏班子,如今已寥寥无几,而博白镇的“苏方亮木偶戏队”,便是博白木偶戏班子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8)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亚山蒙村上垌庙有幸采访到了正出演木偶戏的“苏方亮木偶戏队”。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9)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0)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1)

在蒙村上垌庙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用木架子和几块已经有历史的幕布搭建起来的简易戏台子,架子四周插满了身着五颜六色服饰的杖头木偶,这些木偶神态表情各异,有的甚至还会眨眼睛,每一个都被雕刻得精致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2)

戏台上,伴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伴奏声中,一个个戏剧中相关的人物木偶相继出场,作揖、叩首、拥抱、后仰、捧腹、打斗……根据剧情需要,每个人物的动作行为都被台上的师傅表演地惟妙惟肖,故事剧情被演绎地淋漓尽致,精彩绝伦!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3)

戏台子前坐着十来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他们坐姿闲适,津津有味地观看戏台的木偶戏演出,待到戏曲唱到激昂的高潮部分还会情不自禁跟着一起哼唱,他们是木偶戏最忠实的老戏迷,也是木偶戏的唯一观众,或许,还会是传统木偶戏的最后一批观众……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4)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5)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6)

“苏方亮木偶戏队”的队长苏方亮苏师傅,今年已经七十有几,脸上布满沧桑皱纹的他,身体依旧硬朗,精神也矍铄,洪亮的嗓音唱起戏曲依旧铿锵有力,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7)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8)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19)

苏师傅的戏班是个小戏班,队里的成员只有苏师傅和另外一位同乡师傅,1978年入行的苏师傅,如今已经倾注了30多年心血在木偶戏班子上,另一位师傅也有着20多年的演出经验,两人无论是敲锣打鼓还是唱戏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高超境界,无论换谁上场说唱或者伴奏,两人都配合相当默契协调,精彩绝伦的演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0)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1)

一面高边罗、一副广钹、一副木鱼,两个老式木箱,数十个不同角色的木偶,便是苏方亮木偶戏队的全部家当,它们从苏师傅出道那年便陪伴着他“东征西战”,“铿铿锵锵”历经数十年岁月洗礼的老物件,每一样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感。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2)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3)

在问到木偶制作来源时,苏师傅祥和的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自豪感,“这些木偶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制作的,除了有几个是由几代师傅流传下来的老木偶外,其他的都是我自己制作的,从木偶人的雕刻到服饰的缝制,一凿一刻,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我亲力亲为的。”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4)

在制作木偶的时候,苏师傅都会细心地将制作日期雕刻在木偶的底座上,这样一来便能清晰地记住木偶的年岁,期间,苏师傅从架子上拿了几个比较古旧的木偶跟我们说,“这几个木偶是经由三代师傅之手流传到我手中的,到现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5)

(每个木偶底座上都精细地刻着雕刻日期)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6)

(这几个木偶已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看着架子上形象逼真,服饰精美的形形色色的不同木偶人,每一个从面相、眉眼、脸型、神情、发型、头饰、服装各个细节都各不相同,却都被苏师傅雕刻得栩栩如生,没有经过科班系统的学习,却能靠着自己的悟性和自学做出如此精美的道具,不得不惊叹一句:这才是真正的民间手艺人呀!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7)

苏师傅介绍说,木偶戏分为生、旦、净、丑、公、婆几个角色,细分为小生、武生、老生、文堂、三苏、不跳色、花旦、小旦、婆旦、小妇、丫头……在戏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担当着自己独特的剧情使命,配合着每个剧情需要进行演义。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8)

说到唱戏,那就得提到戏本,苏师傅笑言:“我的本子很多,如果从头到尾唱的话,三年都唱不完”,但苏师傅一般都是根据邀请方的需求进行有选择地挑选剧本来唱,《隋唐演义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武松打虎》、《岳飞传》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热血传奇故事,是博白老戏迷们最钟爱的剧情,也是苏师傅唱的最多最熟悉的戏本。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29)

木偶戏是老一辈人的精神食粮,承载了那一代劳苦民众的闲时欢愉,也是他们对抗清贫日子的最好消遣,所以那时候的戏班市场很大,从事木偶戏的人自然也多了。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0)

“80年代是木偶戏的巅峰时期,那时候的人不像现在一样有那多电视电影看,所以都很喜欢看木偶戏,那时候很多人学习木偶戏,戏班子就多了起来,因此戏班子市场管理也会很严格,需要考取演出证才能出演,没有证的戏班会被没收行当。”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1)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2)

苏师傅说着从地上那个充满年代感的老式木箱里,拿出了两本红色塑胶封面的小册子,封面上印着“演出证”三个字,翻开封面,赫然露出了里面已经陈旧泛黄的纸页,页面上的字迹和头像虽已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里面记载的内容和苏师傅年轻时的清俊面容,这两个证件一个是在1983年考取的,另一个则是1986年考的,如今随着木偶戏的逐渐没落,这两个证件早已失去了原始的意义。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3)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4)

“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学唱木偶戏,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观看演出,如今除了一些庙会和社坛每年会请我们去唱戏外,别的地方已经不兴这个了,而且就算有人请我们出演,也很少有人来看了……”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5)

苏师傅用布满皱纹的手指缓缓地摩挲着封面,静静地看着本子上面的斑驳字迹,仿若陷入了遥远的经年回忆和沉思中,这份沉思,有对木偶事业昔日辉煌时期的追忆,也有对即将面临失传的木偶戏前路的忧心……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6)

时光在轮换,年代在变更,人们的经济、文化和娱乐方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电视网络的兴起和渗透和老一代戏迷的逐渐消逝,观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木偶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边缘化,而新一代年轻人也不愿从事木偶戏的技艺传承,如今更是面临着木偶技艺失传的境地。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7)

容颜易老,刹那芳华,苏师傅和其他博白木偶戏老艺人守护了一辈子的传统艺术,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木偶,他们只是一个个木偶传承人的缩影,还有更多的人还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坚守。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8)

台上人走过依见旧颜色,台下人戏幕曲终人散去,这是木偶戏曲的落寞,亦是木偶戏老艺人的遗憾……

陈十四木偶戏(小时候搬板凳去看的木偶戏)(39)

木偶的传承,除了木偶艺人与演员的传承,还需要您和我们一起关注。博白的小伙伴们,如果闲暇之余碰上木偶戏出演,你还会跟小时候一样抱着小板凳坐在爷辈跟前,一起听上一曲穿越旧时代的老戏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