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尤其是相声演员,都喜欢将喜剧中的笑料叫做“包袱儿”!那么,为什么将笑料称作“包袱儿”呢?

相声里高级包袱分析(喜剧与相声中的笑料为何叫做包袱儿)(1)

我们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中的权威解释。在1980版的《现》中,对“包袱”的解释有四个:1、指包东西的布。2、用布包起来的包儿。3、比喻思想与行动的负担。4、指综艺节目中的笑料。

由此可见,“包袱儿”是笑料的代名词,是得到正规语言学认可的。已经是名正言顺的代名词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有了“笑料”这个名词来解释喜剧中的幽默桥段,为什么又有“包袱儿”这个与之大相径庭的名词来与“笑料”分庭抗礼呢?“包袱儿”为什么要争“笑料”的作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词汇中的多层含义实在是令人学之不竭。

一个名词,放在这里是一个意思。放在另一处行业又是另一层意思。

最近,我才知道,“倒棱”这个词语,在厨师界中也在借用。

“倒棱”这个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就是专指工业上对金属工具工件四周外棱进行加工,使外棱的角与边缘圆润,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伤到手。

解释中没有涉及到厨师行业的解释。

可是厨师行业也在使用着这个词汇!

比如,厨师在制作水分比较大的菜品时(比如煸炒白菜条),将这道菜的水分通过煸炒,将之水气或者水分去除的过程,称作“倒棱”。百姓俗称“炒蔫儿”。

相声里高级包袱分析(喜剧与相声中的笑料为何叫做包袱儿)(2)

厨师借用“倒棱”与曲艺界借用“包袱”的代表方式是一个想法。用别的行业或者概念是词汇,拿过来放到自己的行业中,借他的原有概念,演化为自己行业中的手段概念,移花接木,比喻恰当,一听就懂

只是“包袱”与“倒棱”不同。“包袱”作为曲艺的解释已经正式被《现》作为正规的知识向下传播。也就是被官方接纳。

而“倒棱”作为厨师行业的用语没有被采纳。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喜剧行业将笑料称之为“包袱儿”呢?

我没有查到来源和典故。我就姑且揣测一下。

相声里高级包袱分析(喜剧与相声中的笑料为何叫做包袱儿)(3)

其实,作为观众,每看一个幽默的桥段,我们都笑的前仰后合,回味无穷。

幽默是什么?是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品。说白了,幽默是有商品价值的东西。

春晚的小品,剧场的相声。它们都有幽默的分子在活跃着。

看到的人一笑而过。殊不知,一个笑料,被作者亦或者演员放在这个作品桥段中,是经过仔细的思考和缜密的设计的,不是随意为之的。

而这个编纂和设计的过程,是需要大量的思考力量,扩展作者的思维维度和逻辑。

好的喜剧,高明的幽默方式与桥段,是与整个故事分不开的。一旦离开这个故事的前前后后,这个笑料就是一句简单的话了,而不是笑料了。

大家还记得郭冬临春晚的两个小品《有事您说话》和《一句话的事儿》吗?

在这两个小品中,台词“有事您说话啊!”和“上厕所了!”都是非常经典的包袱儿。

相声里高级包袱分析(喜剧与相声中的笑料为何叫做包袱儿)(4)

可是,这两句包袱儿脱离了这个故事情节,它的“笑果”也就没有了。

把一句普通话变为经典的笑料,是需要缜密的思考和精心设计的。而这个设计的过程实在是令人抓心挠肝,食不甘味,不敢半丝马虎。

因为作者知道,自己是在创作一个喜剧,所以,包袱儿必须足足的,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所以,为笑料设计整个作品的背景、桥段、结局。以笑料为中心点,在作品中将幽默有限的,巧妙的穿插。

可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只有第一个“喜”是积极的,正面的。其余的都是负面的。可见,人要是欢乐起来是很难的事情,有时是需要战胜自己的。

由此,喜剧作品的作者创作出幽默的桥段的过程中,也是要经历一番痛苦。这个幽默的桥段,再痛苦也要坚持下去,不能丢掉。不然就是喜剧作品了。

这个设计幽默桥段的心结,也就成了喜剧人心中的“包袱儿”!

其实,说白了,“包袱儿”在喜剧中的深意并没有变化。它还是词典中记述的第三个有些抽象概念的含义解释:即比喻思想与行动的负担。

喜剧人为喜剧作品设计幽默桥段就是喜剧人制作过程中的负担啊!

负担,即,包袱儿!

可是喜剧人天生的幽默感和自我解嘲的精神,将痛苦转为快乐,将工作中的包袱转变为了令人捧腹的“包袱儿”!

这样,“包袱儿”中是不是因为喜剧人的努力,又增添了一些积极乐观的含义!

相声里高级包袱分析(喜剧与相声中的笑料为何叫做包袱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