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最近重读《哈姆雷特》,更加感受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含义。虽然每次阅读感悟与收获都有所不同,但是《哈姆雷特》作为一部以王子复仇记为主题的悲剧,恐怕没有人质疑哈姆雷特在剧中的主人公地位,绝大多数观众的关注焦点也都集中于他的复仇行动之上。但作为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如果缺少了爱情这一重要的悲剧元素,它的悲剧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哈姆雷特作为剧中当仁不让的男主角,他人物性格的丰满程度也定会大大削弱。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1)

《哈姆雷特》剧照

但是,奥菲利娅作为这段爱情悲剧中的女主人公,相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其存在感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甚至奥菲利娅因为其角色本身的无主见以及缺乏斗争精神等原因,一直以来都被观众视为整部剧中的一个次要角色。很多剧评家将奥菲利娅视为莎剧一系列女性形象中光辉最为黯淡的一位,评价她是 “是莎翁笔下所有女主人公中最失个性的一个人物”。

但是,在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的主线剧情的光环之下,奥菲利娅固然时常遭到遮蔽,却绝对不应该被观众所忽视。所以今天我们就抛开故事的主线,暂时忽略掉奥菲利娅在整部剧中的次要角色定位,放大她在与哈姆雷特的爱情悲剧里的女主角定位,以爱情女主的视角,详细解读一下造成她与哈姆雷特爱情悲剧的几个主要因素:

1. 封建家庭压迫下形成的悲剧性格,是造成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

奥菲利娅是宫廷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宗法的家庭。她原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不谙世事,温婉可爱,就像天堂中的天使一般。但不幸的是,她所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天堂,而是父权价值体系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时代。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2)

奥菲利娅

家庭带给她的是一个宁静而闭塞的成长环境,最初的奥菲利娅沉浸在生活的无忧无虑,以及爱情的甜蜜和浪漫之中。与哈姆雷特的爱情本来可以使他们俩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然而,奥菲利娅不但没有能够和哈姆雷特结为夫妇反而很快就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成为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悲剧人物一般都具有某种内在的悲剧性的性格,奥菲利娅也不能例外。在封建、闭塞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奥菲利娅极为单纯和善良,也正是由于她的单纯而滋生出了她顺从、懦弱、没有主见的悲剧性格特性。

她就像温室里娇嫩的花朵一样,美丽、脆弱又毫无自己的主张,只会在父兄的管教下逆来顺受。刚开始的时候,她与哈姆雷特两情相悦,完全能够感受到来自哈姆雷特的强烈而又真诚的爱意:“父亲 ,他向我求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大的……而且 ,父亲 ,他差不多用尽一切指天誓日的神圣盟约 ,证实他的言语” (第一幕第三场 )。然而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和父亲波洛涅斯却无理怀疑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的爱情,坚定地认为哈姆雷特的热情只是昙花一现:“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 ,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 ,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 ,馥郁而不能持久 ,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 ,如此而已” (第一幕第三场 )。

虽然奥菲利娅一开始对哥哥的话表示怀疑,但是经过雷欧提斯进一步给她指出“上天去的险峻的荆棘之图” (第一幕第三场)之后,缺乏主见的奥菲利娅就开始相信和顺从哥哥的判断与“教导”:“我将要记住你这个很好的教训,让它看守着我的心”(第一幕第三场)。从此,奥菲利娅对哈姆雷特的爱便蒙上了一层阴影。

由此开始,奥菲利娅的单纯和无知使她逐渐变得事事顺从和依赖她的父兄。面对父兄的质询,她毫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父亲,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想才好”、“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您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您替我保管着吧。” (第一幕第三场)。而她与哈姆雷之间纯真而又浓烈的爱情,也就一步步被她拒之于千里之外。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3)

奥菲利娅

她开始拒绝王子的来信,并且不许王子来见她。在哈姆雷特从老国王的亡灵那里得知了宫廷阴谋与罪恶之后,去见了奥菲利娅。虽然奥菲利娅依然能感受到哈姆雷特的爱意,看出了哈姆雷特的痛苦,但她没有给予应有的关心和询问,而是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一眼不眨地瞧着我的脸,好像要把它临摹下来似的” (第二幕第一场)。就这样,奥菲利娅的父亲就拿她作为试探哈姆雷特是否发疯的一个工具。尽管奥菲利娅仍爱着哈姆雷特,可她却没有任何要采取任何行动去安慰和帮助对方的意愿,而是把拯救哈姆雷特的希望寄托于神明:“天哪! 救救他! ”,“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 ” (第三幕第一场)。或者只是是发出一声声无用又悲戚的感叹,在自怨自艾中一步步走向爱情悲剧的深渊。

正是由于奥菲利娅的过于单纯,对其周围的人和事缺乏了解、认识和判断,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由此而滋生了她的无能、柔弱的性格——对其父兄绝对的相信、依赖、顺从。单纯、柔弱、无知、逆来顺受和对父亲的惟命是从则构成了她的悲剧性格。她既没有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勇气,也没有改变现状的智慧,更谈不上去追求和保护自己的爱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人生及爱情悲剧的发生。

通常说环境造就性格,奥菲莉娅所具有的悲剧性格也并非是她与生俱来的,而主要是由她所生活的时代和封建的家庭环境的培养而逐渐形成的。正如哈姆雷特所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旧有的封建残余和落后的宗教思想,以及其它的封建遗毒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而且资本主义的兴起又不断地带来了新的罪恶。所以,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她只能等候父亲、兄长、甚至恋人的驱使,听从他们发号施令,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4)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拥有悲剧性格的奥菲利娅,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 的社会定位,不仅欣然接受,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又拥有这种悲剧性格的奥菲利娅,作为一个不谙世事、与世无争的单纯女孩,完全没有自主性,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轻易为父兄所利用,这些都为其后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使得“脆弱”和“女人”在这一时期的奥菲利娅身上划上了等号。

2. 封建社会僵化的父权体系,是造成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生活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时期,这个时期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那时候的英国社会建立在父权体系的社会基础上,并以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作为统治阶级的管理工具,强硬地束缚着女性的生活,奴役着女性的思想。

这个时候的欧洲社会与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女性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三从四德”便是她们的处世准则,嫁前从父,嫁后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这种从属地位要求她们必须在男性的面前要保持沉默、屈服和顺从,这成了她们美好的道德品质。而男性则被赋予地位和声望,他们是自我,女性是他者,也是西蒙·波伏娃口中的“第二性”。在这样的父权体系中,男性占据历史的中心,女性没有独立性,只有在丧失自我中获得自身存在价值。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5)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在剧中,奥菲利娅没有任何发言权,也没有独立的思想,只是在不停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与安排,其中包括她的哥哥、她的父亲,甚至她的爱人哈姆雷特。在父亲波格涅斯的眼里,奥菲利娅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幼稚的小姑娘,他并不希望女儿被卷入政治风波中,于是直截了当地警告奥菲利娅不要相信哈姆雷特的爱情誓言。奥菲利娅慑于父亲的威严,答应父亲不再跟哈姆雷特交往:“我已经遵从您的命令,拒绝他的来信,并且不允许他来见我。”(二幕一场)。她是以“女儿”的身份被嵌入到了男性的历史话语之中,顺从地接受父亲的所有安排,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意志,并最终成为了男性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实际上,在当时的父权体系中,尽管她贵为“宫廷大臣”侄女,也仅仅只是一个“他者”,完全失去了自身本真的生存价值,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基本生存状态。

在那个时期,复仇只是单纯的男性历史事件,奥菲利娅作为女性在本质上是同这一事件相疏离的。当哈姆雷特知道了叔父的阴谋之后,特地跑去见了奥菲利娅,在绝望中渴望着奥菲利娅的抚慰,但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抚慰的虚幻和无力。在男权观念中,女性是柔弱的、无力的,她可以缓解男性暂时的痛苦,却无法从根本上帮助男性摆脱痛苦的境地。因此深知这种现实的哈姆雷特,宁肯把自己的秘密吐露给好友霍拉旭也不愿向爱人奥菲利娅表白,这就是奥菲利娅德的边缘化处境。

历史是由男性创造的,她被无情地排除在男性历史之外。奥菲利娅一直生活在被迫保持的沉默中,她被剥夺了话语权,没有讲述自己感受的权利。后来,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所杀,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奥菲利娅心中原有的那个完美、统一的世界观彻底崩塌了。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6)

溺水而亡的奥菲利娅

当父权体系的价值理念不能抚慰女性柔弱的生存的时候,只有个体的不幸与苦难才是最真实的,这是奥菲利娅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 “作为人的觉醒”。但正是这次觉醒,使她走向了毁灭。一方面,切身的苦痛使她无法认同现有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父权价值体系的束缚使她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依托和生存根基。也正是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酿成了奥菲利娅最终的悲剧。处于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使她无力改变现实,所以就只能以极端、反常的方式去冲破这个牢笼。也因此,她再也不容于当时的主流价值体系,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奥菲利娅的发疯和死亡实际上是对已有父权传统的消极反抗,并以此来揭露和抨击男权社会的病态与罪恶。

奥菲利娅最终还是香消玉殒了,表面来看她是死于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实际上她更是死于父权价值体系下的无情桎梏。重新审视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更多女性在痛苦深渊中的疯狂呼告,表达着她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以此,我们也能更加理解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本质。

3. 爱人哈姆雷特的复杂社会关系,是彻底摧毁奥菲利娅爱情蓓蕾的直接因素

其实,造成奥菲利娅爱情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她的爱人哈姆雷特了:如果哈姆雷特只是一个普通的世家子弟,或者作为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没有卷入宫廷斗争的政治漩涡,他们或许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现实却是,所有的“如果”都只是“假设”。宫廷里的那种残酷而又毫无人性的政治斗争是导致整个悲剧的直接原因,而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所代表的“罪恶派”是造成奥菲莉娅的爱情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的最大元凶。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7)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

虽然哈姆雷特至始至终都深爱着奥菲莉娅,但是他也直接促成了奥菲莉娅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本来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幸福王子,他对爱情和理想都充满了积极的希望。然而,当哈姆雷特从充满人文主义的威登堡大学回到丹麦宫廷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崇拜的父亲已经被自己的叔叔谋杀,他亲爱的母亲也“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袅被”,此时的他,精神世界发生了急剧逆转,世界观也随之崩塌,所有的理想也都破灭了。他明白自己的国家已经充满了罪恶与阴谋,所以他感到窒息:“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第二幕第二场) 。此时的他不得不面临上有杀兄娶嫂的“血腥的国王”,下有趋炎附势、寡廉鲜耻的群臣这样一个残酷现状。“人世间的一切在我 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他悲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 (第一幕第二场) 。

当宫廷政治斗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即使是单纯善良如奥菲莉娅,也不能幸免于难。她被国王克劳狄斯和父亲波洛涅斯当成一个政治工具来利用,不明不白地充当了他们的诱饵去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的根源及真实性。在波洛涅斯的安排下,奥菲莉娅把哈姆雷特送她的礼物退还给他,可哈姆雷特当场就看穿了这个阴谋,他明白单纯的奥菲莉娅由于无知已经被迫卷入了残酷的宫廷斗争。他为了保护好心爱的奥菲莉娅,为了让她远离这场残酷的政治阴谋,故意出言不逊:“睡在姑娘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进尼姑庵去吧” (第三幕第二场)。 他希望通过这些下流而不合时宜的话语希望能够刺激她,让她摆脱这场斗争。然而,单纯、无知的奥菲莉娅却没能明白爱人的苦心,相反,这些话使她更加怀疑哈姆雷特对自己的爱情,并因此更加依赖和顺从父兄,最终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8)

丹麦王室

后来,波洛涅斯被哈姆雷特误杀了,现实的无情和残酷彻底把奥菲利娅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开始满口胡话,举止好像失去了控制,在人们眼中她像她的爱人哈姆雷特一样也发疯了。可是,疯癫后的奥菲利娅的话语中却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透彻的智慧”。从她在疯癫状态下所唱的那些歌谣可以看出,即使奥菲莉娅疯了,她也忘不了和哈姆雷特曾经那段美好的爱情。

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宫廷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单纯、美丽但柔弱、无主见的奥菲利娅不可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坐标,也找不到培植爱情的土壤,更无能力去保护好她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爱情。这些因素决定她必将成为男人们斗争的牺牲品。

结语

从奥菲利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当时女性的巨大影响:她们固执地坚守着当时欧洲的封建主义道德,性格保守、顺从而又软弱。她们以家庭、父兄、爱人为中心,从来不会也不敢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奥菲利娅虽然非常爱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毫无根据的质疑和诽谤下,遵从了他们的意愿,不再与哈姆雷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沦为可悲的政治角逐的工具。

奥菲利娅所受到的封建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以及封建道德观念对于她个人意愿的压制,决定了她顺从和软弱的性格特征。自始至终,她都在被这样的封建父权体系价值观念压制着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并因此而无力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谁(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解读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几个因素)(9)

死后的奥菲利娅

而宫廷政治与阴谋斗争则直接剥夺了奥菲莉娅视若生命的爱情和亲情。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只能依靠装疯来伺机复仇的哈姆雷特直接使她卷入了这场纷争,但却无力保护她不受伤害。最终,对世界和爱情都充满了绝望的奥菲利娅也因此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终究奥菲利娅只是封建时代背景下无数悲剧女性的一个缩影,她的爱情悲剧也代表和反映了当时无数受时代压迫的女性的爱情悲剧。我们应该从更多类似于《哈姆雷特》的作品中,听到那些时代悲剧下的女性的呐喊和呼告。

参考资料:

1.凋零的爱--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司微 - 《外语教学》- 2004年2期

2.哈姆雷特的命运观 罗峰,Luo Feng - 《现代哲学》- 2010年4期

3.杨天地.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上).2010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