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运城9月22日电 题:山西新绛:手艺人“指尖上的丰收节”
作者 高雨晴 范丽芳
“一层花一层鱼,代表年年有余;一层花一层瓜果,代表瓜果飘香;一层花一层麦子,代表五谷丰登……”又一年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山西运城新绛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绛面塑传承人支藕叶正忙着赶制“丰收塔”。
据记载,自宋代起,新绛就有制作面塑的传统。每逢传统佳节,这里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习俗,用上等小麦磨成面粉,制作面塑。元宵节捏猪、牛、羊,端午节捏虎,中秋节捏月饼,过年时捏枣糕……根据岁时节令,人们用白面塑成千姿百态的造型,用于祭祀、馈赠等。
支藕叶展示自己已完成的制品。 武俊杰 摄
22日,记者在支藕叶的家中看到,一块小小的面团,经其揉、搓、捏、压等,两三分钟后便变成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在此之前,她已制作完成数十件花朵、叶子、鱼等不同造型的制品,并将其整齐摆放在盖帘上。
“新绛县标志性建筑龙兴塔共有13层,于是我想到做一个同样为13层的面塑‘丰收塔’。”支藕叶告诉记者,塔的每一层造型不同,所代表寓意也不相同,她想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绛县的农民丰收节。
除生动、立体的面塑外,新绛还有精细、唯美的剪纸。同一时间,与支藕叶一样,为丰收节活动作准备的,还有新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段朋喆。
段朋喆在家中剪纸。 武俊杰 摄
新绛剪纸以单色为主,粗而不陋,拙而不笨,造型耐看,内容丰富。与剪纸相伴的三十余年里,段朋喆创作出不少作品,这些作品都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如《二十四节气》、《弟子规》、关公系列、戏曲人物系列等。在她看来,创作之前,“首先要了解传统剪纸的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它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所以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棉花和高粱;那个是‘庆丰收’主题的十二生肖剪纸……”接受采访期间,段朋喆向记者介绍旧作、展示新作。未来几天,她将再次走出家门,通过剪纸向更多人讲述“新绛故事”。
段朋喆向记者介绍“庆丰收”主题的十二生肖剪纸作品。 武俊杰 摄
一束来自汉代的光照亮了遥远的时代,也照亮了冯怀林的梦想。新绛县泉掌镇王守村,宫灯制作师冯怀林正在忙碌,时值农民丰收节,他接到许多客户订单,“有的要寓意丰收喜悦的,有的要寓意繁荣昌盛的”。
一个宫灯的制作包括选材、设计、推平抛光、镂空、打磨等20道工序。 范丽芳 摄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绘以各种寓意美好的图案。绛州宫灯在此基础上,融入剪纸、青花瓷等传统艺术元素,以适应当代人审美需求。
作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冯怀林的宫灯“情缘”承于先辈,“我的爷爷善雕刻,父亲精榫卯,到我这里,把设计、绘画、书法、文学、木工、雕刻、油漆等制作宫灯所需的各种技能都学会了。”
冯怀林的宫灯用料考究,雕刻细腻,其制作技艺成为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范丽芳 摄
一个宫灯的制作包括选材、设计、推平抛光、镂空、打磨等20道工序。冯怀林的宫灯用料考究,雕刻细腻,其制作技艺成为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的民间艺术“宝藏”远不止于此。据统计,该县现有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4项、市级30项、县级22项。当地手艺人用指尖创作“丰收节”,更希望借丰收节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文化。(完)
【编辑:朱延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