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之上,明镜高悬。

实事求是匾何时挂到了岳麓书院(公堂之上的明镜高悬)(1)

道家的镜可以“照妖”,佛家的镜可以“观业”,对于儒家,则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中国古代,“镜”不但有“明”的含义,更有“虚”的含义。公堂之上的“明镜高悬”匾,不但指“明辩善恶”,更指“虚怀若谷”。“明镜高悬”四字不仅有明察秋毫、拨云见日之意,更有“扫除成见、公则生明”的追求。

我国古籍镜喻亦有两边。一者洞察:物无遁形,善辨美恶,如《淮南子·原道训》:“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勿能逃也”,又《说林训》:“若以镜视形,曲得其情。”二者涵容:物来斯受,不择美恶;如《柏舟》此句。前者重其明,后者重其虚,各执一边。《庄子·应帝王》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文子·精诚》:“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古希腊诗人赋镜所谓“中无所有而亦中无不有”(nothing inside and everything inside) ;皆云镜之虚则受而受仍虚也。《世说·言语》袁羊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不将迎,不藏有,故不“疲”矣。——钱钟书《管锥编》中“一四 柏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