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8月16日讯(记者 焦哲 实习生 凌雅娴 视频剪辑 徐文)8月17日是七夕节,“牛郎织女”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相传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锦。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搭桥,叫作鹊桥。其实,“牛郎织女”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还是一个成语。

出处:“牛郎织女”成语出自古诗

按照《成语大词典》的解释: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牛郎织女”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成语的出处一般认为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心境。

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后来被提炼、概括为四字成语,即“牛郎织女”。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因为工作的关系,某某夫妇分居两地,成了一对“牛郎织女”。

溯源:相关传说可以追溯到周朝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牛郎织女的传说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西周时代。在《诗经》的《小雅》就中有一首诗:“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这首诗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但这时,“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还不是很“具体”,缺乏“细节”。

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传说变得“丰满”起来。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其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宋朝秦少游的一阙《鹊桥仙》更是为后人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佳句。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鼻祖——东晋干宝所写的《搜神记》中首次则把“牛郎织女”的事故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不过此版本的故事里,织女在和董永结婚十天之后就离开了,临行前还说了一段话。原文如下:

“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而去,不知所在。

看来,在此版本中,织女嫁给董永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执行天帝派给她的“公务”。

有此一说:“牛郎织女”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吗?

关于牛郎织女还有个说法,就是“牛郎织女”和“董永和七仙女”本是同一个故事。据了解,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网络上引起过一场“口水仗”。有人认为:这根本是两个故事,因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起源年代、情节、结局都不尽相同;也有人认为,故事的主题和大致脉络都是一样的,说的都是仙女和凡人相爱结合然后又被拆散的事情。“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历史的传播过程中,被人们不断更新、补充、修正,到了后来就成为“董永和七仙女”这样的“版本”。

记者以为:“牛郎织女”也好,“董永和七仙女”也罢,都是神话传说,并非历史事件。说白了,都是假的,是古人编出来的。普通人听听就好,没有必要太“较真。

探访

位于南京江宁的千年古镇小丹阳,也流传着“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据说“男主角”董永的故乡就在当地,当地人也认为传说中鹊桥相会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

记者近日探访此地。在小丹阳的七仙大福村附近,至今还有七仙山、七仙女庙、古槐树等传说中的“古迹”。村里的老人说,“大福村”原来叫“傅村”,传说是董永做长工时的东家傅员外住的地方。后来,历经千年口口相传,可能是为了讨个“口头彩”,到今天“傅”已经变成了“福”。

据说就是董永的故乡在“隔壁”的董山村,这里的村民董姓居多,据董姓宗谱记载皆是董永后代。境内的七仙山,传说正是七仙女落入凡间的山头,由于仙女一时忘记收敛仙气,便在山上的石头上印下脚印。从前乡民们如果有脚病,只要到七仙女脚印上踩踩,就会祛病消灾。

现在,在小丹阳当地,政府部门打造了两个连成一片的乡村旅游景点。一个叫“七仙大福村”,是江宁宁区最早的“五朵金花”之一。还有一个叫溪田生态农业园,是南京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这两个连在一起的景区中有不少“七夕”元素。

2017年,溪田农业园内打造了一个占地1.4万平方米的“大地景观”——通过将金边黄杨、大叶黄杨、女贞、红花继木、青草等5中苗木设计、组合,共栽种灌木5千多立方米,草皮种植1.3万立方米,官方宣传说“展现了董永与七仙女鹊桥相会的场景”。

牛郎织女鹊桥会(有此一说七夕鹊桥相会的)(1)

“牛郎织女”的故事版本和发源地实在是太多了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新闻报道发现:近年来,为了争夺旅游市场,全国有很多的地方都在“争抢”牛郎、织女。每个地方都能说出一些理由、找到一些“证据”。

如,山东沂源被称为“中国爱情发源地”, 当地有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2008年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河南南阳也被称为“中国爱情发源地”,据说当地有个牛郎庄,正是传说中“男主角”的故乡,至今遗存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同属河南的鲁山县则被称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据说当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有许多其他地方版本所没有的关于牛郎织女婚后如何生活的内容;江苏省内,苏州太仓据说也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具体位置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的刘家港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据说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

事实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在魏晋时期就传播到了朝鲜半岛,现在朝鲜、韩国、日本甚至越南、菲律宾、印尼都有着内容大同小异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主题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细节不一:如人物的名字变了。还有,中国原版传说中的媒人——牛郎养的那只会说人话的老黄牛在韩国换成了“小鹿”,在日本则换成了“狗”。

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从古至今,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共同的向往。爱情是文艺作品永不过时的主题。

古今七夕“习俗”大不同

如今的“七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成了恋人表白、互赠礼物、共度美好时光的节日,可以说是一个成年人的节日。其实这是近些年来商家“炒作”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在古代,“七夕节”主要是妇女和小孩过的。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了所谓的“七夕节”,当时在宫中皇帝要安排优伶演《鹊桥仙》的戏剧,和家人、大臣品尝新鲜果品;在民间,小孩子则手执荷叶,当街欢呼雀跃;到了唐朝,在七夕夜里,人们会登高楼危树,安排筵会;宋朝更是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以后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乞)巧节”,过节的花样越来越多。最常见的是在庭院中摆设香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女子要一口气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还有捉取小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此外还有“丢针”的游戏,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则寓意“大吉”。

牛郎织女鹊桥会(有此一说七夕鹊桥相会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