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又叫“长短句”“曲子词”“曲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后来词与乐府诗一样,逐渐脱离了音乐,独立存在,成为了诗歌的别体,所以有人称词为“诗余”。

中小学课本选编的《渔歌子》(张志和),《浪淘沙》(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等都是词。

渔歌子词牌格律(原来词牌渔歌子未必写打鱼)(1)

忆江南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有四个格式,而词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被称为词谱)。人们为了称呼上方便,便把这些格式称为词牌。但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他们是同一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称呼不同罢了。

有关词牌的来源,大致分三种情况:

一、乐曲的名称

比如《西江月》《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河满子》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比如《河满子》,本应作《何满子》,崔令钦《教坊记》作“河满子”,宋人多相沿,至《词律》《词谱》以“河满子”为正名。何满子,原为唐代开元年间一位歌手。白居易《何满子》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竞不免。”原来何满子最初是一位歌手,后来转为词牌名。

二、摘取词中的几字作为词牌

比如小学课本中的《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因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比如《如梦令》,原名《忆仙姿》,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再比如,《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这首词又叫《酹(leì)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字是“酹江月”。

渔歌子词牌格律(原来词牌渔歌子未必写打鱼)(2)

苏轼《念奴娇·明月几时有》

渔歌子词牌格律(原来词牌渔歌子未必写打鱼)(3)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三、原本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即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这种情况较普遍。但是大多数的词都不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另外说明一下,词题和词牌可以没有关系。比如《浪淘沙》可以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时候,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