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得了肾衰竭该如何注意饮食与自我护理呢?“问上医“与您一起分享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人可以掌控自身健康的81.44%。“问上医”医未病,用最权威的健康知识告诉您如何更健康!让您和家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肾衰竭要如何护理(肾衰竭的预防及护理指南)(1)

一. 怎么预防肾衰竭

各种病因的慢性肾脏疾患,往往呈现不可逆性进行性肾脏损害,直至发展成终末期肾衰。因此慢性肾衰的早期预防显的相当重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或可能累及肾脏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积极治疗,防止慢性肾衰的发生。

2.避免或消除某些危险因素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严重感染、脱水、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肥大症)、创伤等因素,往往可使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肾功能恶化,促使肾功能衰竭发生。实际上,经常性的、高质量的随诊,可减少或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发生,或及早发现并加以纠正。

3.合理的饮食方案低蛋白、低磷和低脂饮食,对慢性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保护作用已被得到实验室及临床的证实。目前强调为了预防慢性肾衰的发生,血肌醉在159.1微摩尔/升时就应该限制蛋白摄入量。

4.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仅能控制全身高血压,而且能纠正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有延缓肾衰竭发生的作用。临床常用药物为卡托普利、洛丁新和利压定等。

二. 日常的自我护理方法、自检自查

日常护理方法

1.情志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致使病人易产生抑郁悲观情绪。此时应积极开导病人,教育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饮食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应低盐饮食,对严重高血压、水肿的病人应严格控制盐的摄入,无盐饮食。慢性肾衰病人主食可以以米、面为主,限制蛋白质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可选用优质蛋白质,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禁食黄豆、花生及其豆制品等含植物性蛋白类食物。对行透析治疗的病人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由于慢性肾衰病人的血尿素氮水平影响维生素代谢,饮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B、C。在少尿或无尿时,则限制榨菜、蘑菇、香蕉、土豆等含钾高的食物,以免引起高钾血症。

3.服药指导

而慢性肾衰的病人在选用西药时,应避免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同时注意服药禁忌,慢性肾衰病人在服用人参等补气药时应忌食萝卜、绿豆等凉性食物,以免降低药物的温补作用。同时指导病人治疗期间不可擅自换药、减量、过早停药或停药后不追踪观察,以免加重病情。

4.起居指导

慢性肾衰后期,病人都会出现肾性贫血,患者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故此时应卧床休息,病房要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卧床休息并不是无限期的,若病人水肿减退,高血压下降,贫血改善,病人可以适当活动。活动量应由少到多,先床上活动,后床下活动。慢性肾衰的病人应适度减少房事,这对于养息肾脏,争取早日康复是十分重要的。将性生活视之畏途也是不可取的,应根据病情而定,最好接受医生的建议,同时在性生活中应注意卫生,以防感染加重肾损害。

5.加强基础护理

中医认为慢性肾病病人血虚生风,挟热挟毒导致病人皮肤出现干燥、瘙痒,故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可用中药煎汤,待药液温度不烫皮肤时外洗,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并指导患者勤换内衣内裤,选料以棉质为佳。同时慢性肾衰患者脾胃衰败,湿浊中阻,以致病人出现口腔异味,舌苔厚腻或纳呆食减,恶心呕吐症状,因此慢性肾衰病人的口腔护理也十分重要,应指导病人饭前饭后漱口,睡前醒后刷牙。保持大小便通畅,促使"浊阴出下窍",也能减轻口中尿味。

自检自查

尿量急剧减少现象出现。急性肾衰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日会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无尿(尿量小于50毫升)。这是典型的急性肾衰竭症状。但是在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尿量可能正常甚至偏多。这时,患者需要考虑其他的临床症状了。

其次,出现水肿现象。急性肾衰患者由于盐和水排出减少,出现水、钠潴留在体内。常常使患者出现全身水肿、脑水肿、肺水肿以及心力衰竭、血压增高等症状。急性肾衰患者还表现为嗜睡,进行性反应迟钝,甚至因脑水肿出现癫痫发作。

最后,消化及呼吸系统失常。急性肾衰竭患者在消化系统方面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以及腹泻,很多患者认为是肠胃疾病所致而忽略了肾衰可能。而在呼吸系统方面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以及胸闷等。

三. 肾衰竭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多吃:

1.摄入质优的蛋白质

肾衰竭患者,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取量,以减轻肾脏之负担,但如果吃的大少,则消耗身体的肌肉及内脏组织,所以必须吃正确且足够“量”及“质”的蛋白质,量宜每天每公斤体重1~1.2克,摄取质优生理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食物,如:鲜奶、蛋类、肉类。

2.摄取足够的热量

在限制蛋白质摄取时,为了避免热量摄取的不足,会增加含氮废物之产生,可多食用热量高而蛋白质极低的食物来补充。植物油(如:大豆、花生油)、低蛋白淀粉(如:澄粉、大白粉、藕粉)及糖类(如:冰糖、蜂蜜、姜糖、水果糖),以制作各种可口点心,其热量的摄取以每天每公斤体重30~40大卡,以免体重减轻过甚。

3.维持钙磷的平衡

钙与磷是体内重要的矿物质,二者可维持骨骼与牙齿的良好生长,并使神经肌肉能够正常运作。钙不足时,须多食牛奶、钙片及维生素D,这也能够减少续发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发生。磷普遍存在于所有含蛋白质的食物中,若要有充分的营养摄取,又要减少体内对磷的吸收,请在进食时同时咬碎服用氢氧化铝、碳酸钙等磷结合剂以结合食物中的磷。

注意高磷食物:全麦谷类及制品(如糙米、胚芽米、全麦面包)、内脏类(肝、肾、脑)、核果类(花生、腰果、核桃)及酱制品(花生酱)、巧克力、蛋黄、牛奶、奶制品等的摄取。

少吃:

1.小心水分的控制

当肾脏衰竭且排尿减少时,水份会累积在体内,心脏血管系统的负荷增加,会没有活力、全身水肿、体重增加、咳嗽、躺下来呼吸急促、血比容降低,而且并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心包膜炎,且透析中因脱水过剧,易发生头痛、恶心、呕吐、肌肉抽筋等不平衡症候群。

每日体重的增加以不超过一公斤为限,而饮水量为前一天总尿量加上500~700毫升(ml)。若前一天尿量为500ml,则500cc 500 (7d0) ml=1000 ~1200ml,就是全天能喝的水量,包括开水、稀饭、牛奶、汤及饮料。避免喝太多的水,可以用冰水漱口,嚼口香糖或挤一点柠檬汁以减少口渴的感觉,尽量将服药时间集中以汤水食用,减少喝水量。

2.注意盐分的控制

肾衰竭时无法排出水份、盐份,容易引起水肿和加重高血压。患者一天不应食用超过5克的盐。患者也应限制摄食高钠食品,如加工罐头、腌熏制品、酱莱、泡菜、咸菜及速食品。若胃口不佳,不需要盐份限制,以吃得下有营养为前题,等到胃口好了,有足够营养之后再限制钠的摄取。

3.提防钾离子过高

因钾离子无法由严重损坏的肾脏排出,会引起"高钾血症",可能造成手指麻木、疲倦、四肢无力、胸口闷、舌头僵硬、说话困难,失去知觉、严重时心律不整或心脏停止。

高钾蔬菜:绿叶蔬菜(如菠菜、空心菜、苋菜、莴苣)、菇类、紫菜、海带、胡萝卜、马铃薯。

高钾水果:香蕉、番茄、枣子、橘子、柳丁、芒果、柿子、香瓜、葡萄柚、杨桃(容易打嗝),建议每次以一种水果为主,份量约1/6为宜。

低钾水果:凤梨、木瓜、西瓜、水梨、草莓、柠檬等,但也不宜吃大量。

4.少食用“含铝及嘌呤”食物,避免铝中毒及痛风。

四. 治疗后应该采取哪些保健措施防止复发?

肾衰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延缓

1.饮食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瘦肉、牛肉、鱼、鸡蛋等,还可以摄入低盐饮食,如果出现了浮肿或高血压,盐量要控制,而且还要少喝水。

2.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严格控制在理想范围,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对大多数早期肾病的患者非常有益。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因进食不足及灭活减退,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3.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压,并且要降压达标,保护肾脏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尿蛋白排出,应作为首选。

4.控制血脂水平像其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一样,血脂总是一个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使糖尿病肾病得到良好防治,病友需要将血脂,不论是甘油三酯,还是胆固醇,都尽量控制正常。

5.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成因除代谢因素外,还有凝血因素存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抗凝疗法往往有效。

6.积极治疗各种泌尿系统疾病细菌很容易在高糖环境下滋生,可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另外还有一点吸烟可独立增加尿蛋白的发生率,惧怕“肾衰”的患者应该立即戒烟。

肾衰竭要如何护理(肾衰竭的预防及护理指南)(2)

"问上医"为您提供一站式、权威、专业的健康解决方案,为您整理来自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AO)等国际一流健康机构的研究成果及美国权威家庭医生实践经验的中文版资料。

本文版权属于问上医(wen31.com),禁止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admin@wen31.com。 更多健康好文,请下载问上医APP。

原文链接:http://www.wen31.com/info/56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