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一连两天,秋雨淅沥。9月1日,全国知名种粮大户、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正礼,趁着中稻收割空档期,抓紧为正在抽穗的晚稻,还有半个月前割过头茬的再生稻,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生态防治。

双河稻田画(淮畔粮仓好丰景)(1)

稻香四溢入画屏(谢万柏 摄)

“今年种了5000多亩水稻,其中再生稻1500亩,用了十多天割完头茬稻;中稻3000多亩,刚收了2天有雨就停下了,接下来差不多要一个月才能收完;500多亩晚稻才抽穗,与二茬再生稻一样,正是水肥管理关键期。每年从立秋到霜降过后,差不多八、九十天时间,天天忙着收稻子。”刘正礼乐呵呵地说。

双河稻田画(淮畔粮仓好丰景)(2)

喜获丰收忘艰辛(谢万柏 摄)

今夏信阳高温少雨,为了抗旱保丰收,刘正礼没少忙活。“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我和儿子不是在抽水,就是在买油抽水的路上。”眼前稻浪翻滚、稻香醉人的丰收场景,已经冲淡了他刚经历过艰辛,刘正礼笑着说,“抗旱抽水,加上汽、柴油和肥料涨价,今年每亩多花200元左右,但秋粮丰收总算保住了。”

“农情调度统计数字显示:信阳今年秋粮播种面积868万亩,其中水稻753万亩,比上年增加7.7万亩。七八月间全市降雨偏少,春播水稻受影响较大,但通过人工降雨、打井及灌溉设施提升和灌溉用电用油补贴等得力措施,及时将旱情损失降到了最低。”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肖杰表示,信阳今年夏粮已获丰收,总产量达151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以目前情况看,在秋收面积增加、抗旱措施得力的情况下,秋粮有望稳产丰收。

双河稻田画(淮畔粮仓好丰景)(3)

新厂建成新米香(曹良刚 摄)

“往年这时,正忙着割稻呢。今年已吃上香喷喷的新米啦!”来到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正在刚建成的稻米加工厂内忙着试生产的村党支部书记曹启铜高兴地说。

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曹启铜带着大伙儿种植杂交稻、探索籼改粳、推广再生稻,牵头成立商城县豫春河粮油有限公司,建起稻米加工厂。多年的田间摸爬滚打,让他深知要想在土里刨出“金疙瘩”,就必须学会科学种田,通过科技致富。

双河稻田画(淮畔粮仓好丰景)(4)

又见门前满地金(曾令菊 摄)

在曹启铜的带领下,曹寨村整村推进种植再生稻。受益于处于鲇鱼山水库灌区和前些年的高标准农田整治,今年全村3860亩再生稻,头茬平均亩产达到了1300多斤。

“今年抗旱保秋,凡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农田灌溉设施改造提升的田块,粮食产量基本没受影响。”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丁立平表示,信阳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9.6%。但信阳大多属浅山丘陵区,不少农田依然“靠天吃饭”。今后,通过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信阳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五十亿公斤,连续14年超55亿公斤的历史纪录,还会持续保持并有望被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