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高耸入云摩天大楼早已屡见不鲜。位居城市的最醒目的位置,超高层地标建筑体现了建造时的最高技术标准,往往成为判断一座城市经济繁荣的标志。

一座楼,往往可以重新定义一座城,为当地人树立一座经济腾飞的视觉图腾,地标建筑也成为城市向世界宣告傲人成就的鲜明旗帜。

本系列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 SOM 在全球和中国的部分脍炙人口的超高层作品。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

1974年建成的威利斯大厦曾稳坐世界第一高楼的宝座数十年,虽然有众多高楼后来居上,威利斯大厦已然成为芝加哥的标志 © SOM

屡创世界之最的摩天大楼缔造者

回溯至一个世纪前——十九世纪末的美国,钢结构和(安全)电梯的发明为人类生活空间继续向高空攀升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欧美到亚太,从沙漠到热带,SOM 遍布世界的摩天大楼在许多城市的天际线中占据了最显眼的制高点。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

2019年竣工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以530米的高度雄踞华北第一,为滨海新区的天际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SOM

作为人造建筑中首屈一指的建筑类型,摩天大楼在人们心目中已远远不只是一栋大楼那么简单。

从纽约、芝加哥的摩天大楼群,到迪拜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摩天大楼的设计已越来越受到城市领导者和设计师们的重视。

人造建筑的高度之最:迪拜哈利法塔(828米)

数字说明一切:迪拜哈利法塔所创的多项世界之最(中文字幕)© The Big List | 世界超级工程巡礼

828米高的哈利法塔是迄今为止人类建筑所触及的最大高度,也是 SOM 最富盛名的超高层建筑。

这座162层的大厦于2010年正式竣工,不仅以接近一公里的高度傲世全球,在这座大楼的脚下,所有已知的,和近期内未知的超高层大厦在高度,乃至建筑形态上都黯然失色。

随天空变幻色彩的哈利法塔 © Getty

这是一座尖端科技,同时融合当地文化传统的大厦。SOM 的设计涵盖建筑、结构、土木工程、设备工程和室内设计。

荟聚

大厦的总体设计灵感来自阿联酋沙漠地区一种花卉的几何形状和伊斯兰建筑中的图案纹理。塔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加玻璃幕墙结构,由雕刻翼围绕带扶壁的核心筒构成。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

哈利法塔包含办公、商业空间、住宅和一家阿玛尼酒店。大厦的Y型楼层平面使波斯湾的景致视野尽收眼底 © SOM

大厦从平坦的基座拔地而起,层层退台并呈螺旋上升,建筑体量随高度的攀升而逐渐减小,在平衡风力影响的前提下兼顾美观和实用性,中央核心筒最终在建筑的顶端显露出来,构成塔尖。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6)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7)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8)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除了破纪录的高度之外,哈利法塔还通过新的高效的结构体系和施工方法减少了材料用量和浪费 © SOM

涅槃重生: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厦(541米)

超高强度的摩天大楼: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厦(中文字幕)© 探索频道 | InventingTheWorld

作为世贸中心原址上崛起的第一座超高层,2014年竣工的世贸中心一号大厦再次彰显了曼哈顿下城商务区的繁华,为美国树立了全新的公共标志,同时具有废墟中涅槃重生的象征意义。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9)

2014年竣工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厦以541米的高度重现了纽约的天际线 © SOM

这是一座向新时代致敬的全新超高层大厦,是集合并延续了 SOM 在超高层大厦设计建造领域的创新科技与悠久传统的典范之作。

世贸中心一号大厦以简洁明晰的线条勾勒出优美的建筑造型,SOM 提供的设计解决方案包含了建筑、结构、城市设计、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组合,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对其前身和邻近纪念地的致敬。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0)

大厦在周围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成为纽约人不畏险阻,面向未来奋勇进取的精神图腾 © SOM

大厦冷峻又不失典雅的造型令人联想起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等纽约的杰出建筑。

建筑的总体效果仿佛一个晶体造型捕捉着折射光不断演化的表现。随着太阳或视角的移动,由于光线和天气变化,大厦表面在一天中的变化宛如万花筒般多彩多姿。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1)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2)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3)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随着昼夜交替,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厦以透亮反光的多面体之姿拔地而起,诉说着未来和希望 © SOM

“建筑结构定义建筑外形”:威利斯大厦(442米)

芝加哥威利斯大厦(原西尔斯大厦)高442米,是一座建成于约50年前(1974年)的当年世界第一高,并保持这一世界纪录长达数十年。

这座不仅以高度多年来一直著称世界的大厦,也标志着 SOM 在证明和阐释“建筑结构自应决定建筑外形”这一信念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4)

由黑色铝材和青铜色防眩光玻璃幕墙构成的轻型建筑表皮充当了内外部结构之间的隔热层 © SOM

大厦的结构由九个方管组成,每个方管因自身的刚性而不需内部支撑。对于1到50层楼层,方管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正方形。在50层以上,方管高低不一,形成一个多层结构。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5)

凭借出色的设计、灵活的楼层平面布局和标志性外观,威利斯大厦已成为众多芝加哥公司的首选办公地点 © SOM

对设计师的要求是,开发的大厦不但要能够容纳该公司运营所必需的超大办公楼层,而且还要包括向需要更少建筑面积的租户提供的各种小型楼层——客户对空间的需求直接导致了这一标志性的退界型设计。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6)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7)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8)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19)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一组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彰显建筑与结构美感的摩天大楼,建筑造型至今丝毫不过时,并在2019年被CTBUH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座建筑之一 © SOM

凭借出色的设计、灵活的楼层平面布局和标志性外观,该大厦成为众多芝加哥公司的办公首选之地。至今,大厦维护状况良好,依然是芝加哥卢普区的活动中心。

科威特城的永恒标志:阿尔·哈姆拉大厦(412米)

这座被《时代》杂志评为“2011年最佳创新之一”的大厦高412米,是科威特的最高建筑。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0)

建筑形式的纯粹由简洁的减法方式表达,成为科威特城中心区永恒优雅的标志 © SOM

宛如雕塑的主楼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建筑非对称形式的灵感源于将波斯湾(Arabian Gulf,亦即阿拉伯湾)景致视野最大化和将办公楼层的日照增热降到最低水平的愿望,令人联想到科威特人的传统长袍。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1)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2)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3)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曲线蜿蜒的建筑造型兼顾实用性与美感,令人联想到科威特人的传统长袍 © SOM

建筑形式的纯粹由简洁的减法方式表达,使大厦成为科威特城中心区永恒优雅的标志。大厦每个楼板的1/4在南侧被雕琢,去除部分的位置随着高度的上升由西向东逐渐移动。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4)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5)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6)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7)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大厦以20米的高耸大堂欢迎着租户,瓣状的格网结构支撑着上部的塔楼,并穿插于下部空间。这个别具一格的特色提供了从建筑到基础的连续性,并起到加强性构件的作用 © SOM

这样的处理手法在南立面上展现了一整片华贵的巨型石墙,由直指天空、如丝带般优雅旋曲的幕墙边界界定。

大厦醒目的建筑形态融合顶尖的建筑科技,在2011年建成时被誉为科威特城的永恒标志。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8)

建筑的非对称形式将波斯湾的景致视野最大化,同时将办公楼层的日照增热降到最低水平 © SOM

飞越科技巅峰:芝加哥约翰·汉考克中心(344米)

频繁出现于电影镜头中的“北密歇根大街875号”(原名约翰·汉考克中心)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全球第一座综合功能大厦,也是 SOM 建筑师Bruce Graham和结构工程师Fazlur Khan密切合作创造的经典地标。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29)

北密歇根大街875号(原约翰·汉考克中心)是全球首座综合功能大厦,也是 SOM 跨学科多专业协作的典型作品 © SOM

为了强化和坚持这种综合性,起初的设计理念是建造一座70层的公寓大厦和一座45层的办公楼。

但是,两座大厦将会占据大部分场地,同时影响彼此的私密性和采光情况。另外,低层公寓将受到来自街道的噪音危害。因此,设计师决定只建造单座大厦,较低楼层用作办公而较高楼层用作公寓。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0)

外部钢框架构成一个筒体,而角分布的钢材与角柱所汇合处的结构楼层一起为大楼提供了必要的刚度 © SOM

为了满足功能性组织结构,风压造成的应力最大的地方,筒体的横截面也最大。大厦的钢材消耗约为每平方米楼层面积150公斤,不超过传统50层大厦的消耗量。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1)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2)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3)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4)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大楼的渐收楼身设计是为了符合从下往上逐渐缩小的楼层空间需求——底部是入口和商业区,中部和顶部分别是小型和大型公寓 © SOM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5)

被当地人称为“大约翰”的约翰•汉考克中心位于北密歇根大街的繁华区域,这里聚集着高档的公寓、商店、办公楼、酒店、餐厅和艺术馆 © SOM

时隔半个世纪,这座大厦仍是 SOM 的跨学科多专业理想合作关系的典型作品,也是 SOM 在众多设计领域保持领先的重要原因。

螺旋上升的沙漠地标:迪拜卡延塔(307米)

卡延塔(原名“迪拜无限塔”)竣工于2013年,以其令人过目不忘的螺旋造型锚定了自己在迪拜摩天大楼群中的标志性地位。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6)

螺旋形的摩天大楼令人惊叹,是迪拜天际线中又一夺目的地标建筑 © SOM

建筑形态在卓越中不失含蓄,螺旋上升的塔楼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塔楼所遵循的结构框架的理念。

这座摩天大厦的73个楼板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每个楼板相对下方的楼层略微旋转,最终在大厦307米的高度中,形成整整90度的旋转。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7)

每个楼板相对下方的楼层略微旋转,最终在大厦307米的高度中,形成整整90度的旋转 © SOM

除美观因素外,这种独特造型还具有许多优点:与相同高度的直线型建筑相比,风力负载和日照增热均有所减少,并且更多租户能够享有附近码头和海湾的壮美景色。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8)

螺旋造型让更多租户享有附近码头和海湾的壮美景色 © SOM

那些年,SOM 为曼哈顿打造的地标建筑

上世纪初的纽约已成为汇聚全球最具野心的地产开发商和建筑设计师们挥洒梦想的热土。寸土寸金的纽约市,一座座象征权力与财富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时至今日,在仅有弹丸之地的曼哈顿岛上,更是集中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可称为“超高层建筑”的大楼,除上文提及的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厦之外,这里再介绍 SOM 为曼哈顿设计的几座脍炙人口的高层建筑。

1952年 | 利华大厦(94米)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39)

曼哈顿中城的利华大厦建成于1952年,配备蓝绿色玻璃和不锈钢竖框 © SOM

1952年竣工的利华大厦是当时美国建筑领域的分水岭。作为利华公司的总部大楼,这座建筑坐落于曼哈顿派克大街西侧,位于53号大街和54号大街之间。

由于建筑配备了蓝绿色玻璃和不锈钢竖框,因此被称为美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玻璃幕墙办公大楼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利华大厦虽然称不上超高层建筑,但它是美国首座整合公共空间(花园)的大厦,这在当时大楼密集的曼哈顿是独一无二的。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0)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1)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2)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3)

→ 滑动浏览更多图片 →

利华大厦是美国乃至全球最早的玻璃幕墙办公楼之一 © SOM

在此之前,摩天大楼的外观都是笨重的花岗岩和精美的浮雕,装饰繁复豪华。但利华大厦是第一座玻璃幕墙大厦,四面都由玻璃覆盖。

更为巧妙的是,利华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清洁产品,因此每天都清洗得一尘不染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成为曼哈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座大楼就是利华公司的最好广告。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4)

利华大厦建成后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而此后十年内它对美国建筑的重要影响逐渐得到公认 © SOM

利华大厦的楼体结构由两个建筑体量交接而成,比例协调,形状对比鲜明。两层高的横向楼体占据了整个场地,内含一个开放庭院,北侧是21层高的塔楼。

柱子和首层开放场地构成了一个大型开放广场,可避免大堂入口位置受到往来行人的影响。大楼内部的大部分楼层均设有宽阔、开放的办公区域,进出各个办公室都很便捷。楼层西侧是服务中心。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5)

两层高的横向楼体占据了整个场地,内含一个开放庭院。这种在摩天大楼中设立开放公共空间的模式也逐渐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流行起来 © SOM

利华大厦建成后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而此后十年内它对美国建筑的重要影响逐渐得到公认。1982年,纽约市地标保护委员会将利华大厦认定为官方地标。

1961年 | 大通曼哈顿广场一号(248米)

这是曼哈顿下城区建造的第一座国际风格建筑。它的直线造型与市区建于19世纪的顶尖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上世纪中叶具有前瞻性视野的高层建筑。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6)

大厦外部覆以铝材和有色玻璃,开放式办公区围绕中央核心筒排列 © SOM

大通曼哈顿广场一号提供了当地亟需的开阔空间,修长的立方体造型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遮天蔽日的压迫感,为周围更低矮的建筑腾出了仰望天空和享受阳光的空间。

这座大厦以铝材和有色玻璃为外观特色,开放式办公区围绕中央核心筒排列,立柱位于外墙以外和核心筒以内。楼层的短端悬挑伸出两端立柱以外。光线通过广场上的圆形开放式庭院照入下方的大型银行业务大厅。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7)

大通大厦是20世纪60年代城市转型的巅峰之作,它的直线造型与市区的19世纪尖顶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 SOM

在建 | 曼哈顿西区(303米)

曼哈顿西区(西曼哈顿项目)是一个50万平米的新开发项目,标志着尚未充分开发的曼哈顿远西区即将得到复兴。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8)

两座呈优雅弧度的办公塔楼构成了通向西曼哈顿中央开放空间的门户。这些大厦将成为西曼哈顿的新地标 © SOM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49)

曼哈顿西区是中城商务区与滨州车站建筑群之间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通往哈德逊城市广场以及切尔西北端的门户 © SOM

由 SOM 设计的项目包括两座20万平米的办公塔楼、一座有844 个单元的住宅楼以及约21万平米的零售和餐饮配套设施,还包括面积为一公顷的公共开放空间。

项目中,两座呈优雅弧度的办公塔楼构成了通向西曼哈顿中央开放空间的门户,并将成为西曼哈顿的新地标。此外,本开发项目西南部分的住宅楼将全天24小时担当街区的支柱角色。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0)

曼哈顿西区是中城商务区与滨州车站建筑群之间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通往哈德逊城市广场以及切尔西北端的门户 © SOM

2006年 | 世贸中心七号大厦(256米)

这座52层的办公楼于2006年建成,标志着曼哈顿下城区(Lower Manhattan)自2001年9/11袭击以后的重生,并为世贸中心总体规划设立了标准。

SOM 的设计关键是传达轻盈感和建立强烈的街面存在感。大厦如闪闪发光的玻璃晶片般拔地而起,其幕墙反映出不断变幻的天空。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1)

大厦如闪闪发光的玻璃晶片般拔地而起,其幕墙反映出不断变幻的天空 © SOM

作为纽约市首座获得LEED®认证的商业办公楼,以使用回收的结构钢、保温材料和室内材料为起点,世贸中心7号大厦整合了一系列可持续性措施。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2)

世贸中心七号大厦是纽约市首座获得LEED®认证的商业办公楼 © SOM

通过雨水收集为大厦制冷以及直接计量租户耗能情况以鼓励节能,世贸中心7号大厦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能耗预计将少于类似规模的传统摩天楼建筑。

勇攀时代巅峰的 SOM 建筑科技

只要稍稍回顾一下 SOM 近几年和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就能感受到 SOM 在创新和协作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也能看到我们在技术突破方面所作的早期探索,这些都是当今时代,在全球范围内无数摩天大楼能够拔地而起的基本前提。

早在1985年,在计算机尚未全面普及的时代,SOM 就已成立了计算机小组(Computer Group),并在此后发展成数字设计部门(Digital Design Group),在 SOM 公司内部全面推广电脑辅助设计的使用。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3)

SOM 的两位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Fazlur Khan(左)和Bruce Graham并肩站在汉考克大厦模型前,共同探讨大楼设计 © SOM

配合 SOM 引以为豪的跨学科多专业协作工作方式,针对设计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还有摩天大楼设计中对计算量的超负荷要求,SOM 成为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的先驱者之一。

配合 SOM 引以为豪的跨学科多专业协作工作方式,SOM 成为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的先驱者之一。

上文提到的约翰·汉考克中心和著名的朝觐客运大楼都是电脑技术增强设计能力的代表作。正如 SOM 副总监Dan Cashen和Neil Katz所说:“SOM 在设计过程中开始使用电脑处理部分任务时,当时还没有可使用的CAD软件,我们不得不自行研发一个,并在全公司推广。”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4)

用电脑绘制的芝加哥约翰·汉考克中心模型 © SOM

作为一家分工明确,汇聚各专业人才进行协同合作的公司,SOM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绘制图纸和建模了。

工程师之间紧密合作,与技术领导者和其它专业的同事一起成为项目的坚强后盾,在不断创新中重塑自我,为新技术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5)

电脑绘制的杭州望朝中心建筑效果图 © SOM

尤其在可持续性设计方面,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在内,SOM 通过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让建筑成为实现环境保护的基石,达到真正节能减排的目的。

对 SOM 来说,每一座建筑都能且应该与环境和谐并存。

SOM 早已开始采用全新的分析工具对建筑的可持续特性进行优化。比如说,加入 SOM 的新一代建筑师已习惯并熟络于运行日光模拟软件。又比如说,我们一个代号为P.S. 62的项目,是纽约市的第一家净零能耗学校,首次模拟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使用的软件是DIVA。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6)

我们正处于一个在绘制三维模型的同时亲身体验,以现实世界尺度去模拟设计的新时代 © SOM

多年来,我们用定制化的工具包、模板和易于使用的可视化(预设)参数对这一流程进行了标准化定义,让我们能够很快速地运行这些模拟(详见本公众号文章《SOM 的建筑科技进化史》)。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一个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的时代,而多专业、跨学科的实践方式正是让 SOM 始终处于时代前沿的法宝。

全世界摩天大楼排名(用一座楼定义一座城)(57)

SOM 在每一座摩天大楼的创新都是根植于建筑师与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合作,独特的协作文化和技术力量让 SOM 总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用一座高屋建瓴、设计精良的大厦为城市打造一个新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