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诗词的创作者,我们只是诗词的搬运工!如果你喜欢古诗词的话,欢迎关注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首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这在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上就有。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1)

其实说起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同时,他也在勉励后人发愤读书。其实,这似乎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范仲淹未中进士之前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说完这些,我们现在来说一说这首词。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2)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第一句,词人就告诉了我们时间和地点。很显然,时间是:秋天,那地点呢?词人在这里说“塞下”,塞指的是边界要塞之地,在这里指西北边疆。

下一句“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3)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这里是说: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千嶂:指的是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在那连绵起伏的群山里,我们可以看到: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句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它的灵魂所在。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士兵们难道不想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吗?难道他们就乐意一年又一年呆在边塞苦寒之地和家人分离吗?只不过,这是他们作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罢了。

我们说:有国才有家。正是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边塞苦寒之地上,他们要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5)

在这里,“燕然”指的是燕然山,也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则是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词人说“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的是夜景,时间上则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6)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最后这一句,直言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词里,范仲淹所表现出的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

秋思范仲淹什么感受(范仲淹这首词写尽了秋思)(7)

完。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何不秉烛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