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字方面,两个字组成词语,意思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同一个字与别的字组成在一块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会潜意识地将其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因而难免会闹出笑话,所以得注意区别,像古代的“丞相”与“宰相”,人们一看两者都含有“相”字,便会认为两者并无差别,其实并非是一回事,其中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首先丞相是一个官职的称呼,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便有设置,当时丞相是作为“相国”的副手而存在,用以协助其处理政事,曾有秦国出土文物上有金文对“相国”与“丞”的解释,两者皆有辅佐的意思,但时常只是用于官职的称呼,指的是那些辅助处理事务的官吏。
关于丞相一词的最早记载是在《史记》中,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开始设立左、右丞相,这得以让丞相制度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汉朝初期开始并没有沿用丞相制度,而是选用先秦的相国制,但后来丞相还是代替了相国,并具有很高的地位,不过在汉哀帝时期,丞相这一称呼就改为了大司马,直到东汉末年才得以重新出现,这得归功于曹操的提出,并由他来担任丞相一职。
在曹操任职期间,他需要协助皇帝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包括吏治、法律、户籍管理以及军事等,皆要帮忙协助处理,可以这么说,丞相一人就手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其地位比百官都要高,之后的丞相们虽不像曹操拥有那么大的权力,但身上的责任依然十分巨大。
不过在两晋南北朝到宋朝的这一期间,丞相的职务时有时无,当然这是根据朝代的发展需要而定的,而丞相一职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在明朝时期。
而宰相,它并不是指特定的官职,但凡辅助过帝王且在朝中比百官权力都大的人皆能称做宰相,而宰相一词的出现是在周朝,当时周公旦与伊尹都是辅佐帝王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官职分别是“太宰”和“相”,于是后世便将两者合称为宰相,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宰相发展到后来延伸出几十种的官名,比如大司徒、丞相、尚书令等,因而可以得知宰相只是丞相的一个俗称。
总之,丞相在每个朝代会有不一样的职能,但官职名是具体的、固定的,而宰相只是俗称,指代那些担任朝中最高的人,并且不论多少个人都能担任,所以丞相与宰相是有区别的,千万要分辨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