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故事家#
文/王民官
早些年,有这么一个笑话,说的是太原汾河边的一个小村里,那年考出来一个秀才,全村人很是骄傲,这位秀才也是洋洋得意,十分傲慢。这一天,他从外地回村后,没有回家,直奔田里。此时,他父母正在荞麦地里拿镰刀割杂草。他阴阳怪气地问父亲,这地里长的红杆杆、绿叶叶、白花花、三角角、有棱棱、结籽籽的东西是甚么呀?他父亲一听,骂道:“砍川货,才离开村里没几天,就不认识庄稼了?”拿起镰刀追着就打,儿子吓的大声喊道:“不好了,荞麦地里杀人啦!”在地里干农活的邻居们听到这对父子的对话,也都乐了。
后来,村里有个年轻人在外面工作了几年后回村里,见他母亲在家,也跟他母亲开玩笑说,这屋里炕上坐的老太太是谁呀?惹的众乡邻哈哈大笑。“荞麦地里杀人啦!”这个笑话也就成了那些个离家在外工作后,回村里不讲家乡话,满口南腔北调,让众乡亲耻笑的话题,成了歇后语“荞麦去了皮——棱没棱、仁没仁”的注解。
荞麦,别名叫净肠草、乌麦、三角麦,是蓼科荞麦属,成熟期75天,北方可两季,一年生草本植物。荞麦喜凉爽湿润的气候,畏霜冻,喜日照。
说到荞麦,不少受到外国饮食文化影响的年轻人,都会想到来自日韩的酸酸甜甜的荞麦冷面、梅子点缀的荞麦乌冬,或者欧洲乡村农场里涂着蜂蜜果酱的荞麦面包,其实荞麦在我国种植和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如《诗经》中的“荍”,在《尔雅》中的备注就是“锦葵花”或“小草”。在《神农书》中记载荞麦为当时种植的八种谷物之一。《本草纲目》中对荞麦也有评价:“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宋朝时期的《图经本草》中有“实肠胃, 益力气, 续精神”对荞麦药用价值的记述。而在明代的花草栽培专业书《群芳谱·谷谱》也有“性甘寒无毒,降气宽中,能炼肠胃”的记载。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过了种荞麦。有的春旱年头,一直旱到三伏天才会下透雨。这时,别的庄稼种不上了,只有种荞麦,这时的荞麦就成了人们过冬食物的救星。
荞麦的生命力旺盛,是不需要精细管理和严苛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收获的农耕作物。据清代编著的《蕴古堂增补陶朱公致富奇书广集》中即有“荞麦不畏旱而畏水”的记载。乾隆年间的《滇南见闻录》也有“旱地荒山遍植荍”的记录。王祯《农书》里概括了种植荞麦的最佳时节及栽培密度“荞麦,立秋前后漫撒种,……稠密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若种迟,恐花经霜,不结子。”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种植,如果荞麦花经过霜冻之后就无法结出荞麦种子了。
荞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简单讲至少有三点是大家公认的:
一是荞麦是大众化食品。荞麦的营养价值丰富,荞麦的谷蛋白含量很低,主要的蛋白质是球蛋白。荞麦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的含量低,氨基酸模式可以与主要的谷物(如小麦、玉米、大米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互补。荞麦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含量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荞麦含有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荞麦还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E、铬、磷、钙、铁、赖氨酸、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烟碱酸、烟酸、芦丁等微量元素。荞麦面适口性好,做法也有很多种,如炸酱面、热汤面、炒面、刀削面、剔尖、拨鱼儿,还可以包馅、蒸馒头、烙饼等,荞麦面看起来色泽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面条,佐以麻酱或羊肉汤,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二是特色风味小吃荞面灌肠。荞面灌肠是盛行于山西省祁县、太谷、榆社、文水、太原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和凉皮,凉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欢吃的食物,既可以作为零食,也可直接当作一顿饭吃。
荞麦灌肠制作方法神秘,多为家庭代传。口感精道细腻,爽滑利口,久吃不腻,调制简单,随吃随切,加入秘制卤汁,口感更佳。灌肠之名的由来,虽然说法很多,但从荞麦面的功效上来说,荞麦面属粗纤维食品,食后有吸附肠道内杂质的作用。过去太原的皮毛工由于在工作时吸入大量皮毛纤维屑,久而在肠道淤积则对身体有害。吃荞面灌肠则可以将杂质从肠道内排出,所以在太原一地此种小吃也被称为灌肠。
三是荞麦皮做的枕头舒适有保健作用。荞麦皮枕头具有芳香开窍、活血通脉、镇静安神、益智醒脑、调养脏腑、和调阴阳等作用。同时,由于荞麦枕头中含有大量的芸香苷和多种维生素活性成分,它能保护人类的脑血管,可以防治颈椎病和偏头痛,还能提高人类的睡眠质量。因为荞麦枕头可以吸收红外线,它能加快头部血液循环,防止头部缺氧,更能提高脑细胞活性,让人类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起到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荞麦枕头还能调整最理想的睡姿,让人类的颈椎和脊椎都处于最舒适的状态,让人体得到深度放松。经常使用荞麦枕头,还能保护人类的眼睛,它能增强眼睛的抗辐射能力,促进脑部循环,缓解眼睛疲劳。当然,荞麦皮枕头易吸汗,天热也容易生虫,荞麦枕头也不适合体弱老年人和体质偏寒的人,这也是它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