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印是中国的文化特色。其中,巴蜀符号印章最为诡秘,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无人破解。这类印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印面所铸的主要是虎纹、手心纹、花蒂纹、卷云、水波和动植物等,而不是汉字(少数有混用),与中原玺印有很大不同。从1954年在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巴蜀符号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内有20多处出土这类战国时期的奇特印章共计100余枚,地点遍及四川东西南北中。而在四川荥经县就出土了80多枚,最为集中和丰富,因此荥经县成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巴蜀符号印章是指印面有巴蜀地区特有的图语符号的印章,其分布以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为核心区域。战国早期发现虽少,但已较为成熟,战国晚期形制多样化、复杂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等在“考古视角下的巴蜀印章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蜀印章与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随葬品数量的多寡及种类、性别等无关,不是墓主身份等级、财富的标志,而可能表示其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技能。在各地出土巴蜀印章的墓中,多见铜饰件,其在未出土印章的墓中甚为少见,应与印章有关。高大伦等学者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为破解巴蜀符号印章,我们用“还原法”(回到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进行思考)和“结合法”(把兵器与印章、符号与汉字结合研究),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我们发现,巴蜀符号是一个“过渡图字”,既不是纯粹的图形,也不是纯粹的文字,正处于从图到字的转化过程中,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外域文化的混合产物,绝不是一种文字,因此印面图形类似日文,好像认识但又不知其意,既有汉字,又有外来语、平假名、片假名。世界上只有日文是混杂文字。从这点似乎可以推测,“日文特征”发源于四川特别是荥经的图语符号。“巴蜀符号印章”表示所有者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具有某种技能,有“王”字的印章由官方颁发,没有“王”字的印章属于私人篆刻,类似闲章和肖形玺。由此,我们可以回答如下六个问题:

、带勾等式。私玺可分姓名玺、闲文玺、肖形玺3类。有的印面刻姓名,姓名后加“

21世纪考古大发现:破解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

”或“信

21世纪考古大发现:破解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2)

”,有的仅刻单姓或单名,玺文1~4字不等。姓名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仅双姓就有近50种,不少姓氏早已失传,有的姓氏甚至文献中亦无记载。闲文玺或称成语玺。遗存闲文玺有120余种,重文者达七、八百方,分为修身类:敬身、敬事、中正、上下和等,此类文字多出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深远影响;言志类:得志、偄事得志(知)、王孙之右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的某种情趣或志向;吉语类:善、吉、富、宜官、千秋、万金、出内大吉等,这类玺文表现出作者对官禄、财富、福寿的向往和祈求。肖形玺即印面多是单独镌刻图纹,也有刻图纹于玺文旁,作为玺文的装饰。肖形玺的形制与文字玺无别。阴、阳纹并见,多模铸,图象多虎、凤、鹿、独角兽等吉祥动物。在荥经县出土的巴蜀符号印章就有“王”“敬事”“富”“万岁”“可行”等汉字,充分说明是战国私印而不是官印,属于修身和吉语类。因为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官印不可能随葬。船棺是水运民族的习俗,四川是千河之省,因此四川盆地船棺最多。荥经县曾经是青衣羌国和岷山王国所在地,有青衣江、荥河与经河,古代蚕丛、楚庄王、安阳王在此劳作,所以出土“王”字印章最多。这些印章可能是水师、商号的标志。有印章的墓主不一定是官员,可能是工匠技师,但有船棺又有印章的墓主肯定是官员,主要是大商人、皇亲国戚。

 第三,为什么在战国兵器上也有这些符号?

兵器与印章文化同源。经商与打仗一样。巴蜀古族(特别是巴賨人)善于打仗,曾经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巴人与蜀人之间也经常发生战斗。古时候的成都是兵器(青铜器)生产重地,主要在广汉、青白江一带。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玺印等器物上。铜器是贵重物品,有钱人家才有,所以印章与铜饰件有关。典型的巴蜀符号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是巴蜀文字的前身。据推断,巴蜀符号产生于古蜀国开明王朝之前,在商(距今3618年)、周(距今3064年)、春秋战国(距今2789年)、秦(距今2240年)时代处于演变之中。已发现的巴蜀符号“图语”超过200多种,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军人也是一种职业,就是打仗的人,士兵也可以带私人印章,更要带兵器。在青铜兵器上雕刻巴蜀符号是为了辟邪、祝福、打仗安全胜利,这是古蜀原始宗教的产物,尤其是为道教创立打下了社会基础。道教就发源于四川荥经县周边的瓦屋山、大邑鹤鸣山,道教画符特别流行。在荥经县出土的“成都矛”,有汉字“成都”和“公”,说明兵器不可私有,一定是公共财产。“成都”二字表示生产地。兵器上的不同动物饰纹(虎、龙、鸟、鱼等)表示不同级别,权力大小不同,“虎”有调兵权。战国时代成都的漆器更有名,远销海内外,在江西海昏侯墓葬中都有。在荥经县出土的战国漆器上,就有“王邦”等汉字。商场如战场,也要“打仗”,因此商人要有标记符号,这就是印章。

第四,符号印章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四川荥经?

历史上的荥经是巴賨人、岷山王国和青衣羌国所在地,是陶器发源、古代铜器生产及邮传地(严道邛邮),也是古代商贸中心及蜀秦古战场。印章起源于陶艺,最早由巴賨人所使用。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这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砂器与古城相生相伴。荥经砂器的历史远在宜兴紫砂之前。仅从秦惠文王建筑严道(前312年)算起,就有2300年左右的历史。实际上,荥经黑陶是8000年前古陶的活化石,在荥经最早出现陶印。秦代陶印与战国陶印不同,基本上都使用标准小篆文字,只有极个别留有战国书体的风貌。战国七雄烽火硝烟,严道古城偏处一隅,商旅往来增多,严道日渐兴盛。考古专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原料、配料、器型、制作工艺已具备了荥经砂器的主要特征。西南民族大学王明亮在《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现状》一文中指出,1985年在荥经同心村共计出土42枚巴蜀符号印章(现在有80多枚),是最为集中的一次。古严道城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荥经古严道文化早于广汉三星堆文化。荥经最初居民是巴賨人及氐羌系统的徙、笮、青衣等族人和外来的楚人。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楚庄王之后裔岷山庄王,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以荥经城为中心,由楚人建立了附庸于楚国的岷山王国。荥经县在岷山庄王管辖时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成为楚国从丽水地区运送黄金的转运站。公元前六世纪时,荥经便已是蜀国开明王朝的铜冶基地,同时也是开明蜀国的铜器、牦牛、笮马贸易中心。从成都起经严道至云南,可直达缅甸北部,再转至印度。2004年发现于荥经县的东汉“何君尊楗阁”摩崖石刻便印证了此路的存在,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发现蜀布和邛杖。《水经注》等史书记载,在秦军攻入成都之时,蜀王子安阳王率领3万蜀人,在严道古城与秦军大决战,突围而出,远遁越南,建立瓯雒国。从严道古城发现的春秋至秦汉的各类墓葬及出土文物主要有:大批青铜器、炊具、印章、陶器等。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奁盒、扁壶、耳杯、剑)、木器(梳、蓖、杖)、陶器(罐、釜)、竹器(笥、筐)等。漆器的发现填补了四川作为漆器生产基地而未出土实物证明的空白。其中一件漆奁盒上刻有“成草”二字,经专家鉴定,成都在得名前,就有“成草”“成亭”之称,为成都得名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说明荥经与成都关系很紧密。荥经符号印章就是军人将士、制陶技师、铜矿工匠、邮传工人及商人的证书,是身份和技能的标志。

  第五,为什么许多巴蜀符号印章都有“王”字?

这应该是官方颁发印章的标志,私人自己雕刻的印章没有“王”字。这种印章是从事公务活动的人拥有的私章。1956年,在广元宝轮院船棺墓出土的一些方形铜印上,有“王”字,非常醒目,就是汉字。1964年,成都、重庆出土了一些更为神秘的印章,这些印章左右有两个并列的“王”字;1992年什邡出土了一枚印章,印背却印了四个汉字,其中可以明显看到“十”和“王”字;1997年,犍为五联乡战国晚期5号墓出土了3枚圆形印章,其中一枚印章上刻着两个左右并列的“王”字,但其中一个“王”却是侧着。有人推测,会不会有刻着三个甚至更多“王”字的印章?考古学家发现,刻有两个“王”字的印章很多,这似乎是印章的最高“规格”,超过两个“王”似乎意味着僭越。“王”字多少代表什么意义?应该表示身份级别和职务高低,越多越尊贵。巴蜀统治者和中原王族对“王”有着共同的兴趣,在表达王权、显示尊贵上取得了一致。战国时期的巴蜀印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在古蜀开明王朝时期,汉字已经从中原传到了巴蜀,和巴蜀符号一起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并且出现了交叉混合使用的情况。

  第六,荥经巴蜀符号印章究竟包含什么内容?

1981年,荥经烈太乡战国墓葬出土的一枚印章上,印有汉字“百”。后来还发现有些印章印面有“富”“月”“田”“十”“心”“万岁”“敬事”“可行”等汉字。更有意思的是还有汉字 “铎”,这是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的印章,说明与政府、宗教有关。除汉字外,印章上其他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是个谜。四川凉山两位彝族古文字学者胡成荣和窝底子研究发现,三星堆62个神秘符号是古彝族文字,并进行了解读,这是重大贡献。许多学者认为巴蜀符号是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符号。有的说巴蜀印章可能是一种边关使用凭证,有的说印章不过是古人的腰间饰物……另一种说法是巴蜀印章具有军事用途,因为在严道古城遗址周围的军事墓葬里,与巴蜀印章一起被发掘出来的还有大量青铜兵器,兵器上也有类似的神秘符号。现存中国铜印的发端是商代晚期的“亚罗示”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亚罗示”是晚商一贵族的族氏及人名,相似的铭文可以在晚商时期的青铜器上找到。先秦时期使用印章作为个人和社会机关的信凭印记,官印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私印,在民间还并未广泛普及。至汉代,印章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是贵族和官员群体使用,社会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这就导致了印章从信凭工具向艺术品的转变。

21世纪考古大发现:破解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3)

21世纪考古大发现:破解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4)

荥经县博物馆LOGO 作者供图

符号是象征物,也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荥经县博物馆标记LOGO就是一枚巴蜀符号印章。其中有一个“王”字,还有尖形S、五星、七星、~、9等符号。我们认为这是一枚“公务员”的私章,因为有“王”字。其他符号是用自然形态表示自己的愿望,保佑自己或亲人。尖形S表示2字,意思是双方、阴阳、合作、天地等,是太极的原始图形,做生意就是合同、契约。“五星”是魔法符号,表示太阳、生命、健康、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七”是大自然创生的基石,“七星”表示星辰、周期、“北斗七星”、方向、指南针。~形,表示水波、船工、职业。9形,表示虎尾、卷云、天上。荥经县博物馆LOGO的含义就是“为国家做水运,昼夜风雨兼程,上天保佑,健康平安归来”。这些印章大似铜钱,小如纽扣,最重几克,主要便于携带和远行。活人把印章拴在裤带上,人死后随葬,放在腰部,表明是重要物件,随手可拿。

在荥经县古蜀符号印章中,还有“手”“心”“月牙”“树木”“凤鸟”“三角”等符号,我们认为“手”表示做事、干活。“心”表示良心、爱心,思念、忠诚。“月牙”表示公正、清廉、明察秋毫。“树木”表示大自然、生长。“凤鸟”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记载,凤鸟指凤凰,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三角”尖端向上表示男性,尖端向下表示女性。可见,荥经巴蜀符号是借助大自然表白自己愿望的图语。这些印章中多数是铜铸(荥经是铜产地),形状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个别为“山”字形或月牙形。生动而具象化的印面,几何线条分明,图案对称,传递出古人讲求和谐统一的思想。一幅幅生灵与天象对话、抽象而古老的印面,隐藏着多少历史信息,值得深思。

总之,我们认为“巴蜀符号印章”是私人物品,表明主人身份和职业技能,极具个性化,图纹没有一般性。印章符号是混合图文,是处于过渡态的图字,是中原汉字与巴蜀图字的混用,类似于日文的外来文字与假名的组合。古巴蜀文字受自然灾害和外部文化侵入而胎死腹中,这是古蜀国被灭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传递和储存重要信息的符号载体。荥经县是古蜀王战斗的地方,严道古城的陶器、铜器、邮传、商贸、茶叶、水运等历史悠久,毫无疑问成为巴蜀符号印章出土的集中区和富集地。

(作者简介: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原标题:“巴蜀符号印章”在四川荥经求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后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