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晁星

被限制了戏路的老戏骨(十年无戏演一朝成)(1)

近日,“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冲上热搜。据了解,该演员是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团长付梅。由于四平调市场小、演出少,该剧团生存一度堪忧。最近,剧团决定将舞台搬到线上,没想到反响出乎意料的好,网友纷纷点赞、打赏、留言,“希望四平调不要失传”。

地方戏曲是地域艺术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四平调流行于豫鲁苏皖一带,曲调四平八稳、平易近人,深受不少人喜爱。而“近10年无戏演”“演员当宾馆服务员谋生”等令人唏嘘的遭遇,也以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一些地方戏的生存困境——表演人员年龄老化,传承后继乏人;剧目创新不够、市场活力不强;剧团经费紧张、无表演场所,随时可能“团散剧亡”……据统计,1983年全国共有371个戏曲剧种,到2012年就已经减少到286个。一些“垂垂老矣”的地方戏到底该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地方戏曲为何面临如此窘境,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方言功能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兴起、形式陈旧创新不足等等。但我们也欣喜看到,如四平调剧团一样,不少戏曲、剧团、演员也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新舞台。河南宛梆演员将宛梆戏曲博物馆的展厅改造成直播间,数万网友“在线追更”;来自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90后”“00后”演员也把舞台“搬”到短视频平台,每晚在直播间表演经典唱段,收获超百万粉丝……数据显示,“90后”“00后”甚至已成为不少视频平台听非遗戏剧的主力。

除了形式,内容创新也是吸粉关键。青春版《牡丹亭》将现代音乐审美融入传统唱腔,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贵妃醉酒》一些布景,对传统戏曲演绎方法、唱词念白、声光电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到各大戏曲艺术节慕名“追戏”。再看四平调剧团,演员们也是以“强迫症”的标准打磨直播的呈现效果:布景的颜色花纹和戏服搭不搭?音效和字幕还能不能更完美?这无疑启示着,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不感冒”“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地方戏曲甚至一些濒危剧种创新表达方式,拥抱新的传播方式,走出去、唱起来,总能找到“知音”。

更关键的,地方戏曲在直播间还收获了不少打赏。如此一来,戏曲演员们的创作动力机制也能跑通,不用“饿着肚子唱戏”的他们,自然也能更走心更安心地给观众奉上更好表演。有排、有演、有观众,有赞、有赏、有互动,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传统戏曲才能真正“活起来”。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打开思路、放下包袱,传统戏曲定能越唱越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