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某是全人心理学的一位普通学员,第一次参加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在工作坊上,并没有做个案,但她的体会仍然是比较丰富的。这篇文章实在地记录了她的一些体悟。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文中所说,“在第三天的最后一个个案中,案主对自己长期照顾生病并跟着他一直生活的岳母有很大的怨气和委屈,从中我看到了良知与人性的强烈冲突。这种良知与人性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呢?我很困惑,带着这种困惑慢慢前行……”

其实,个案处理的结果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案主当时的能量就有所增加,也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发展的大方向。如果要从理论上解释,反而要麻烦一些。在这里,孔某所说的“良知”,有她自己的含义,应该是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规条”,弗洛伊德叫“超我”。但“良知”的一个更加确切的用法是指“真我”,它就是最深刻的人性,而并不与人性矛盾,只是与我们人性中被异化的、不真实的部分有冲突。坚守它,需要强大的自我力量。外在的道德规范应该与我们内心真实感受一致,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分裂。

要做一个整合的、完整的人,应该首先具有独立人格,才能够进一步谈得上真正的、深刻的“良知”。有了深刻的良知,我们就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看待固有的道德规范。否则,道德规范只是加在我们头上的枷锁。我们的人格独立了,仍然会有我们自身的体验与外在道德规范矛盾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会通心了。通心可以帮助我们协调、解决、超越这种矛盾。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是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人性做事,却又不与外在的道德规范冲突,与环境和他人冲突。孔子所说,是一种很高但境界,不少人都有难以避免这种道德规范与人性的冲突。孔某也说“ 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呢?我很困惑…… ”我在理论上的回答就是上述这些。当然,这些理论看明白了,未必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是的。这正是办工作坊,以及做个案的意义和必要。

附录:《连接》

——济南工作坊体悟

孔某

在看肯·威尔伯《没有疆界》这本书时,发现了许金声老师的序言,我从此开始关注许老师,时间大约是今年的6月份。于是,从百度上搜了他的相关资料,收藏博客、关注微博、加qq,买他著的书,这么一路下来渐渐地对许老师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他的“通心”理论很是认同,对他在《通心》这本书里关于人的两种基本生存状态----交往与独处的论述很有共鸣,心中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搅动,但他的工作坊都是在外地,参加不参加?渴望中有谨慎,加上身边很多的琐碎事情,时间就这么滑躺着前行了……忽然,得到了一个消息,许老师准备国庆节期间在济南开工作坊,机缘和合,老天回应了我……

三天的工作坊很快就结束了,感觉很不过瘾,就如流水进入沙石,倏然而止,但收获是满满、满满的……

一、关于感觉与鲜活

在这次工作坊中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时刻觉察自己的时候要紧紧地咬住自己最初的感觉,跟着感觉走,让自己鲜活起来,不要听任头脑的分析与判断,不要让自己的防御机制控管自己。

许老在处理个案时最经常说的话就是:“你感觉怎样?”“舒不舒服?”等。可是案主常常不听许老的问话,答非所问地在说自己头脑的分析、判断,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的原因,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在运转,许老则把他们拉回自己的基本感觉,常常说:我问的是你走心的感受,不是你走脑的分析。的确,我们平时的反应机制是很少真正的去体会自己的感受,那个笨重的头脑则在说个不停,闹个不停,没有半刻的清闲,我们在自己旧的观念与模式中不停地打转。而在工作坊中,跟随着许老处理个案的思路,我的感觉渐渐地鲜活起来,非富起来,有血有肉了,这个过程也是渐渐地回到自己本源的过程,能量也在渐渐的叩开,流动……谢谢你,许老师!

二、通心与连接

在工作坊中,许老师对他的“通心”理论、全人心理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展示个案进行了与实践结合。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通过看书学习到的“通心”理论是很不深刻、不全面的。

工作坊刚开始,许老师就让大家分组练习聆听通心,体验通心的程度,三人一组,分别是倾诉者,倾听者,观察者。当我做倾听者时,倾诉者给我打的分数是5分,他点评了以后我才明白,他说了三件事情,我只听清了一个,另一个听出来了没有重视,另一个事情则是一丁点儿也没有听出来,身体语言根本就没有读取出来,专注力严重缺失,通心程度跃然出来,这让我明白,实际的体验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开始。

清晰的立场很重要,只有真正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干什么,才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而我们平时处事的立场是很不清晰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念头都是一片一片的,没有真正一条一条地理清自己的目的、立场,更谈不上对自己感觉的觉察,就无从想要通心了。在老师给每个人20分钟的个案体验时间里,我做的是和妈妈之间的矛盾,那也是这一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痛苦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往深处挖,找出事情真正的动力和根源,最终,老师用一个“反哺”但概念为我作了总结,让我心中豁然明朗起来,原来妈妈和我是一样的,我们内心深处都是在寻找,在要“归属与接纳”,都是再要同一样东西呀。“反哺”就是我们目前的状态。在我想妈妈身世的同时,我也找到了我有被抛弃感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从我有记忆起就是跟着奶奶生活,认为妈妈不要我了,从而有了被抛弃感,而且这种感觉一直到现在还在缠绕着我,让我感到自己在世间是一个没有根的人。在那一刻,我终于有了“放下”的感觉,身体顿然轻松了很多。

在第二天做的一个婚姻问题的个案中,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模式以及他们各自与原生家庭的纠缠,更看到了他们偏离自己的感觉,执着于自己的观念,在漩涡中的挣扎,清理,打沙袋,疏通情绪,卸掉盔甲,还原本来的自己,空椅子技术,换位,通心,与自己的内心、与对方的内心真正的连接,一系列的方法与步骤环环相扣的进行,让我的心也跟着激荡,跟着往下沉。

当老师让分享的时候,我谈个案时,老师一针见血地对我说:不用想去助人,只谈自己的感受。那时我回到自己的中心,觉察出自己的确有强烈的助人动机,我深深的佩服老师的觉察力,谢谢老师对我的加持。

三、什么是真实?

第三天的工作坊来了两位新学员,老师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鼓掌欢迎。但第二位学员介绍完自己以后,老师忘记了请大家鼓掌欢迎。于是,第二位学员就对老师说:“老师,你们欢迎他,为什么不欢迎我呢?”此时,老师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说:“好,大家欢迎!”于是大家鼓掌。完了。老师又说“再多为她鼓掌几秒钟!”之后接着解释:多这5秒钟是因为这位学员很真实,他有不舒服的感觉接着就要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对方就有了呼应,这样产生的心结就打开了。

进行到这里,我的心灵很受触动,老师以一个实际的生活细节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忽视、压抑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心灵闭锁起来。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如何让自己真实起来,让能量流动起来,同时也理解了通心与真实之间的互相转化。谢谢你,许老师。

四、慈悲清凉

在工作坊中时刻感受着老师的慈悲,老师把他所体悟到的感受毫无保留的告知大家,引领大家,特别是知道这次工作坊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政策后(只能够听一天,交一天费用,这样就可以多影响一些人),我更加感受到了老师的慈悲清凉。

五、从体会许老做个案谈对家排的重新认识

我参加过“家排”工作坊,自己也做过个案,总的感受是:“家排”是现象学,是把你的问题以家族排列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学员对“家排”不了解,又没有学习过“家排”知识,特别是学员自身又有很多负面阻抗时,是很难接受个案展现出来的画面和结果的,每当我看到一个个案主在做完个案后仍然带着困惑、迷茫的眼神离开的时候就感到很心疼。于是,我很排斥“家排”。

许老师的个案是从案主的感觉入手,让案主的感觉与自己的立场结合,这样能使案主直接连接自己,不会像“家排”那样突兀,并通过疏通、清理情绪,理清立场,深挖根源,一步一步地接触事情的真相,因有案主自己亲自在整个过程的参与、体验,所以做完个案后,无论处理的是什么问题,案主的脸部表情都是很舒展、舒服的。

另一个感受是“家排”中的每一个角色只能有一个代表,此时代表是否能够真正地放空自己就很关键,而大部分代表并不能完全放空自己,很多自己的负面信息会在排列中展现出来,不能体现出案主的真正信息。许老师做个案则是每一个角色可以有多个代表,每个代表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哪一个是案主自己的感受,案主自己会清晰地感觉出来。

相比来说,许老师的处理个案的方法让我更容易接受,更能取得好的结果。我认为,在完成个人清理之后,再选择“家排”技术或许更好。

六、对良知与人性冲突的困惑

在第三天的最后一个个案中,案主对自己长期照顾生病并跟着他一直生活的岳母有很大的怨气和委屈,从中我看到了良知与人性的强烈冲突。这种良知与人性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呢?我很困惑,带着这种困惑慢慢前行……

短短三天的工作坊结束了,带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我再一次拿出了《通心》这本书,慢慢地、细细的品读、深化、内化,并在现实的生活中训练自己的通心力。谢谢您,许老师!

做个温暖善良的人文案(做个案可以唤醒真正的)(1)

做个温暖善良的人文案(做个案可以唤醒真正的)(2)

做个温暖善良的人文案(做个案可以唤醒真正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