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记载: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建诸天地而不悖(bèi),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sì,等待)圣人而不惑。

意思是: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了。

尊师敬师的名言典故(国学敬尊师重道)(1)

二、小故事,大智慧

《师傅责骂更恭敬》:东汉的大儒魏昭,少年时,见到了德行高尚、学问渊博的郭林宗时,就生起了敬慕之心。

他认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做经师的很容易找到;而能以其渊博学识、高尚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的人师,就不那么容易求到了。

三、圣贤教育

《太上感应篇》中说:“恚(huì,恨)怒师傅。”

老子说的意思是:因为师傅的教训责备,而对师傅产生了恚恨愤怒。

韩愈的《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哪怕只教过我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开发了我们的慧命。(智慧之命)

古代,弟子事俸老师的规矩是:不可冒犯师长,也不可对老师隐瞒自己的缺失。凡是老师有所教训与指导,都应虚心和气的听受。即使老师有所失误,也应该想到老师是为了培养我,对我有恩,绝不可以违抗老师。

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因此,我们要尊师重道,抱着诚敬的态度,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

尊师敬师的名言典故(国学敬尊师重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