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短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马女士对此十分焦虑:“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孩子又没什么分辨能力,这样下去学习成绩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经沉迷其中,怎么劝都不听,一说收手机就感觉要和我‘拼命’。”而更令马女士担心的事,一些主播常说的网言网语也被孩子学了去,有些听上去十分粗俗,有些干脆直接就是骂人的话。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
未成年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沉迷短视频有何危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线调查。
未成年人容易上瘾
危害大影响价值观
“给我点点关注,带你们解锁更多姿势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后我在学校罩着你。”
“不是同一个时间,但是同一个‘撤硕’,来干了奥利给。来我考你们个问题,知道奥利给是什么吗,就是屎!”
……
这并非户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餐馆内见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3个六七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孩子对面若无其事地玩着手机,似乎对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
面对询问,她告诉记者,平时偶尔给孩子玩下手机,暑期玩的时间多一些,孩子主要就是玩益智类游戏和看看短视频,从短视频中学到了一些网络热梗,“感觉没啥大问题,孩子还小,就是图个好玩,而且身边不少孩子也这样”。
记者采访北京、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多位家长了解到,由于当下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容易接触到短视频,身边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而随着暑期来临,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刷屏上瘾现象愈发受到人们关注。
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视频?
北京市丰台区居民张红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平时会主动找家长要手机上网搜索资料。“这些短视频直播平台刷多了,大数据推的都是其关注、喜欢的东西,内容丰富、轻松诙谐、时效性强,很多大人刷起短视频都停不下来,更别说小孩子了。”
7月18日,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诱因;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还有一点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暑期生活过于单调。“在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当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很高,由于生活中缺少陪伴,他们在短视频这个虚拟世界中寻找寄托。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是由于意志力不强沉迷于短视频。”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你看那些网红,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各个受人喜欢,挣的钱是大学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我现在学着他们拍视频做直播,将来肯定要比读书强得多。”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学生陈辰告诉记者,他说自己不少同学也是这么想的。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看来,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可以作为某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长期沉迷于刷短视频难免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短视频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一些网红主播的言论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蔡海龙解释说,此外,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的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狭窄、偏执自负,滋生青少年社会问题,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此外,据公开报道,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中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也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青少年模式易规避
内容匮乏实用性弱
实际上,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很多短视频平台都内置有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开启和观看直播,没有充值、打赏等入口;在青少年模式外,开播必须实名,未成年人无法开启直播,同时,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消费将被系统拦截,账号禁止在App内充值。
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沉迷,但现实中,想要绕过青少年模式的办法也不少。《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三成左右的未成年人认为多数短视频内容低俗和认为短视频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需要家长主动开启,或主动在平台实名认证是未成年人,每次打开App才会进入该模式。假如在短视频平台只是观看视频、发布短视频、购物等,一般无须实名认证,除非是看直播、开直播、收益提现等功能才会强制实名认证。
对于山东省滨州市初二学生华莲来说,许多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对他来说形同虚设。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网上买的,用它不仅能注册短视频App,还可以不受限制玩网游。有时候账号无法登录了,如果爷爷奶奶在家,我还可以‘借’他们的手机用验证码登录。除非真是家长一对一监管那种,否则都可以绕过限制玩网游和刷短视频。”华莲说。
记者在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有很多教授如何解绑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网店。此外,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并不清楚青少年模式是什么,或是知道了也没有尝试使用。还有些未成年人会利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以此规避未成年限制系统。
“我之前也试用过青少年模式,但App设置该模式后,我看到的内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动画片,包括学习频道,都是小朋友看的内容,而我已经15岁了啊。”华莲说,在青少年模式之下,是不是该再细化些、实现年龄分层,并且内容更丰富些,让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有测评发现,不少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内容池并没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一个幼儿动画后紧接着就是一个高考知识点视频,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缺乏实用性。
今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
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作为:在适龄度上,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了不同的内容推荐,用户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可以自行设置年龄。比如将年龄设置为6岁,会刷到各种幼儿动画和居家安全儿歌等教育内容;将年龄设置为9岁后,会出现各种儿童影视,以及黏土教程、历史文物科普等学习内容,同时也有“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的实用性视频;将年龄设置为16岁后,被推荐的视频内容就成了篮球实用教程、板绘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适宜的内容。
运用技术区分用户
强制开启网络监管
如何才能让未成年人从短视频沉迷中抽身?
在蔡海龙看来,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平台 家长”的监管制度,将开启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的权限完全交至家长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沉迷机制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是一种国家义务,应当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监管责任。例如应当通过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视频平台实行普遍的实名认证机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所有的未成年人强制开启网络监管模式。”蔡海龙说。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靠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还远远不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说,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这一工作是一以贯之的,防沉迷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使用技术和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
“但同时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种短视频直播App需要给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发更多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组织和学校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指导家长多与青少年交流,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家校合作。”周详说。
针对当前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漏洞,蔡海龙建议,企业应当积极承担起青少年保护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统。
“企业应当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模式易用性,提醒家长适时开启青少年模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游客身份浏览、第三方账号登录,或者采用卸载重装、账号切换等方式逃避监管。应当加强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从整体上来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时长。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自动为其切换为青少年模式。”蔡海龙说。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要想把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完全隔离在没手机或者短视频的‘真空’里是不可能的。”来自北京的家长张红说。她认为关注点应当放在如何去引导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短视频要有节制,对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和内容有所把控。“家长下了班也应该少刷短视频,有很多孩子就是看家长刷他也刷,还有些家长图省事甚至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玩。”
来自安徽合肥的家长赵军认为,家长应当从小带孩子参加一定的户外、社交活动,培养他们乐意出去玩的性格。“我空余时间就会和孩子一起出去爬山、逛公园、游泳等,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孩子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你要真让她刷短视频她还觉得没意思呢。”
“如果一个孩子自主性充分发展,能够自律和自我约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做,才不会沉迷于短视频。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网络成为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手。”储朝晖说。
来源:法治日报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