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同人对爱情的说法就不同,罗翔老师把爱情看成责任。陈果老师把爱情理解成自由。齐泽克说爱情是你能看到对方身上永恒的美。拉康说:“爱处在偶然的逻辑链当中吗,是停止写却无法写出的东西,只能以诗的形式写出”超出因果,又是某种契合。教科书里也有很多各种定语修饰下的爱情。

然而再怎么修饰,都是符号对一个事物的描述,再怎么描述也都无法表达其本质,就像拉康所说“请拒我所赠,盖非也。”(请拒绝我所赠予你的,它们都不是爱情)。只有当语言死了你才真的活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拉康爱的范式被无数人解读成每个人自己看到的样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怎能轻易用符号、症状和幻想去定义。

资本操控之下的爱情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交换。资本主义话语拒绝了人缺失的存在,造成了圆满的假象的一种幻觉,认为商品才是一切的归宿,一个个产品形式的快乐,充斥着被榨取劳动价值后的仅剩的生活。这种现实秩序事实上它残忍的剥夺了你享受世界的权利,疯狂的榨取你的剩余劳动,给你制造出虚假的享乐,让快乐变得廉价而又易逝。如果不能从其中挣扎出来,又怎么用一颗赤诚之心去仔细的审视对面的人呢?如果乏了累了就堕落进这无脑的死循环中追寻暂时的麻痹,这样的身心又怎么焕发新生呢?

资本家打破了旧秩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你有了无限的自由(也是娱乐产业萌发的开端),从婚姻自由,到恋爱自由,一切以自由为名,但这种自由的代价是人可以成为商品,这种自由是被资本定义着的。

爱情,浪漫,都在娱乐产业得到了方式性的定义。把人活生生的感受就等价成了冷冰冰的物品堆积。(一想到沙滩游艇就挂钩浪漫)(《霍乱时期的爱情-节选》——带着旅途的疲惫,昏昏沉沉的疲惫,回到家中,回忆蜜月过程,最后概括为了“浮华而已”)这种无形的影响,一点点的渗透进入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灵魂。很多人试图去反抗了,无奈理想是要建立在现实之上的,我们必定是要抗争的,与这种被别人定义的生活说不,与定义秩序的团体做斗争,积蓄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更多的朋友,历史注定会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得到发展,我们用了几千年让生存变得不再艰辛,又将不知道用多久才能让精神肆意驰骋,我们存在着发展着,也必定为其奋斗着。

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看待爱情呢?

爱情的产生,无非是人发展到特定时间所由内而外产生的陪伴需要。人是需要陪伴与关怀的,随着个人的发展,必定涌现出要组建家庭的需要,身边的朋友逐渐有了各自的生活轨迹,这种轨迹由交叉变的平行起来,父母也逐渐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陪伴,这样不得不就需要寻求更加稳定的情感陪伴去共度余生。以此为基础建立家庭。这一切都是社会关系共同作用的后果,也是人内在的自然萌发。

这是每个人从内心的涌现,也就注定了爱情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的运动状态就表现为身体和精神陪伴的相互付出与体验。只有当两个人在这种身体陪伴和精神陪伴的矛盾运动中,找到了统一,也就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候的矛盾就变成了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了,也就是成就了家庭。有的人还没有结婚却已经是一家人,有的人结婚了却还在爱情的矛盾中挣扎,两个人关系的发展从不局限于外界的符号分类,这种本质上的矛盾拉扯是两个人内部的运动方式。所以面对爱情首先就应该明确这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发展,这种运动形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倾尽全力,也不需要第三者的见证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在这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从相互关心,相互需求,一点点在意,一点点用心,把心中那个最重要的位置让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身体和精神的陪伴被相互给予,在相互了解中逐渐相互契合。但是如果有一方出现了僵死的局面,不能是这个互相运动着的状态持续,那么这时候就会有其他形式的寄托以转移当下的矛盾,或者走向分离。

有的人将这种僵死寄托给了“性”,这里说的不是性本身,而是给性附加别的意义,性本身是单纯的繁衍活动,它本身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简单,是人有意拔高了它刺激,一切的各种情绪都是人为加上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性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寓意,以致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人中得到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把性作为两人僵死的调和,那必然是空虚的,终会随着激情过后又会回到现实的矛盾。

有的人将僵死的局面寄托给了第三者,着其实是走向分离的预备式。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分开,有的是一步步的挪动,每一次的争吵,愤怒,冷漠,停止的分享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信号。

国家用发展调节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愿景来调节当下的僵死局面,唯有运动起来,交互起来,在运动中调和矛盾,才能焕发生机,任何的将其转移到其他位面上的动作都是暂时的麻痹和逃避。

当今的婚姻早已不能用伦理去控制,甚至道德都显得力不从心,或许结婚证是来自法律最后的倔强,然而企图用第三方的保障终究都是逃避了现实。当新的家庭生活成了人生主要旋律,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就会被无限的放大,即使在生活中它成为了次要的矛盾,也会在放大中再次成为主要矛盾。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两个人的矛盾运动发展如果不得到真正的统一,它将会一直伴随着生活。而这种统一是需要两个人充分的接触,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在妥协中取舍,真正的接纳并视之为唯一,从而真正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有绝对的依恋和依靠才是保证婚姻幸福长久的最终保障。这样才能酝酿共同的目标,开始新的发展。

真正的爱情是真正让人幸福的,也必须是要靠两个人不断地去运动维持发展的,而作为恋爱的前提这就首先保证,不再将爱欲撒向虚无,不再按他人定义的框架去生活,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心中的位置打扫的干干净净。

只有把这些前提做好,才有资格去谈一场恋爱,也注定这是场精神上轰轰烈烈的恋爱。这样的家庭也必定是在劳动和实践中去追寻价值,站在当前社会关系和经济现实的基础上去试着改变世界,去创造心中想要的生活。

如若有此一生,足矣。

爱情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视角下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