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元朝,明朝的帝王世袭过程是非常板正的。虽然中间皇城内苑曾先发生过靖难之役、议礼之争、国本之争等插曲,但基本上还恪守着正统的皇位世袭制度。
有明一代,自1368年第一任领导人太祖皇帝朱元璋走马上任,至1644年最后一位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国祚276年,历一十七朝一十六帝。
十六位帝王,或励精图治,或恣意淫乐,更有后宫肆虐、宦官专权交织其中。父子儿孙,一茬一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特色。
年号小议
明清之际,皇帝年号是实行“一帝一年号”制,通过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明朝帝王的年号、世系是十分清晰、讲究的。以致于在史书及民间常以年号来称呼明朝皇帝,如称朱瞻基“宣德”、朱厚熜“嘉靖”、朱翊钧“万历”、朱由检“崇祯”,人们对其熟悉程度超过“明宣宗”“明世宗”“明神宗”“明思宗”。
但明朝十六帝的年号中也有三例特殊情况,各有原因。
第一个特例是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庶次子。
朱允炆在位时间是1398年-1402年,在即位的次年(1399年)改年号为建文。但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四子,朱允炆的叔父朱棣发动了靖康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称帝后,翌年(1403年)改元永乐。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皇位“得位之正”,废掉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号洪武三十五年,不承认这一年号的存在,也就是说永乐元年(1403年)承接的是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而不是建文四年,故明人称建文朝为“革除朝”。通过上面这件事也能够看出年号对皇位正统的重要所在。直到193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神宗才下诏恢复建文年号。
第二特例是明英宗朱祁镇。他拥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是明朝唯一一位有两个年号的帝王。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宣统十年(1435年)时,9岁的朱祁镇即位,次年(1436年)改元正统,但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因土木之变被俘。之后,朱祁镇的弟弟、监国郧王朱祁钰称帝,是为明景帝,改元号为景泰。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后,朱祁钰担心英宗复辟,将他软禁于南宫。但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因夺门之变成功复辟,并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期间,曾有大臣奏请革除景泰年号,未被朱祁镇批准。
第三个特例是“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之所以说朱常洛是特例,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而且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这一年发生了三度皇位更替,先是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仅一月就驾崩,九月天启皇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庚申)的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次年(1621年)改元天启。故万历四十八年与泰昌元年共在一年(1620年)。
短命天子多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后,朱元璋于次年投军,隶属郭子兴部,后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郭子兴卒后,朱元璋统率其军。1363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次年自立吴王。后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统一南方。后北取中原,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称帝,建元洪武,国号明,定都应天府。这位开国皇帝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享年71岁。
通过上面的《明朝十六帝年龄分布图》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寿命并不长,平均年龄算下来不过42岁(此处,建文帝朱允炆年龄以失踪年截止),而且50岁以下的皇帝占了12位,可以说英年早逝的居多。
其中,31-40岁年龄段的有7位,占到了43.75%,分别是明宣宗朱瞻基(36岁)、明英宗朱祁镇(38岁)、明孝宗朱祐樘(36岁)、明武宗朱厚照(31岁)、明穆宗朱载坖(36岁)、明光宗朱常洛(39岁)和明思宗朱由检(33岁)。30岁以下的皇帝有两位,占到了12.5%,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25岁),天启皇帝朱由校(23岁)。
英年早逝的结果必然是皇位更迭的频繁,再来看一下这十六位皇帝的在位时长,先来看一下下面的《明朝十六帝在位时长》曲线图。
可以看出,明朝在位时长超过20年以上的只有5位,分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6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30年),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23年),永乐皇帝朱棣(在位22年)。在位时间不到5年的有3位,分别是建文帝朱允炆(在位4年),洪熙皇帝朱高炽(在位1年),泰昌皇帝朱常洛(在位1个月)。
再从即位年龄角度来看一下。
下面的《明朝十七任十六帝即位年龄分布》图中显示,明朝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普遍偏低。
不满18岁即位的小皇帝有5位,占比29.41%,分别是:天启皇帝朱由校(16岁即位)、正德皇帝朱厚照(15岁即位)、嘉靖皇帝朱厚熜(15岁即位)、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正统皇帝朱祁镇(9岁即位)。
18-29岁年龄段即位的皇帝有6位,占比35.29%,分别是:宣德皇帝朱瞻基(28岁即位)、建文帝朱允炆(22岁即位)、景泰皇帝朱祁钰(22岁即位)、成化皇帝朱见深(18岁即位)、弘治皇帝朱祐樘(18岁即位)、崇祯皇帝朱由检(18岁即位)。
30-39岁年龄段即位的皇帝有3位,占比17.65%,分别是:隆庆皇帝朱载坖(30岁即位),天顺皇帝朱祁镇(30岁二次即位),泰昌皇帝朱常洛(39岁即位)。
40岁以上即位的中年皇帝有3位,占比17.65%,分别是:洪熙皇帝朱高炽(47岁即位),永乐皇帝朱棣(43岁即位),洪武皇帝朱元璋(41岁即位)。
世系传承三次偏移
在梳理明朝皇帝世系传承图谱关系过程中,我们先来通过明朝帝王家庭成员排行、嫡庶身份以及立储情况等图表来分析一下各位皇帝的家庭身份。
通过三图表可以看出,明朝的这十六位皇帝中,家中排行长子得以继承皇位的有7位,占比43.75%,分别是: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厚照、朱常洛、朱由校。剩下的次子、三子、四子、五子等继承皇位的有9位,占比56.25。
再来看嫡庶关系分析(不含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有6位,占比40%,分别是:朱棣(嫡庶身份有争议)、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厚照、朱厚熜。以庶子身份即位的有9位,占比60%,分别是:朱允炆、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再看十六位帝王皇储身份的分布,其中即位前拥有皇太子、皇太孙身份的分别是朱允炆、
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翊钧、朱常洛,共9人。
根据上面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显而易见,立长立嫡是明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并且在大明朝帝王世袭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制度在这个朝代也得到了体现,这也导致了明朝帝王传承过程中世系的三次变动,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明朝十五帝与前任关系分布》饼图得出结论。
遵循父死子继制度得以继承皇位的有10位,占比62.5%。分别是: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
以皇孙身份登基的有1位,占比6.25%,即建文帝朱允炆。
以兄长身份即位的有1位,占比6.25%,即二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
以弟弟身份即位的有2位,占比12.5%,即景泰皇帝朱祁钰和崇祯皇帝朱由检。
以皇叔身份即位的有1位,占比6.25%,即永乐皇帝朱棣。
以堂弟身份即位的有1位,占比6.25%,即嘉靖皇帝朱厚熜。
在没有沿袭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过程中,皇位的传承就容易出现一些非正常的问题,如自立、非正常即位现象的发生。
在明朝的十七任十六位皇帝中,除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自立为帝以外,通过正常方式即位的有11人,占比64.71%,分别是:朱允炆、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检。而通过非正常方式即位的,包括靖难、拥立等方式登基的有5人,占比29.41%,分别是永乐皇帝朱棣、景泰皇帝朱祁钰、天顺皇帝朱祁镇(二次登基)、嘉靖皇帝朱厚熜、天启皇帝朱由校。
再说世系传承中出现的三次偏移。
第一次是建文四年(1402年)发生的靖难之役。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靖难之后,明成祖朱棣通过武力夺取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太子朱标之子)的皇位,改元永乐。此时,明朝的帝王世系从太子朱标这一枝转移到了朱棣这一枝,帝王世系一直顺序传承至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
第二次世系偏移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因没有子嗣,导致后继无人,大明帝位出现了一个多月的空窗期。在内宫、外廷、阉党等各股势力的平衡之下,选择了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为帝。这时的明朝帝王世系从明武宗朱厚照这一枝转移至明世宗朱厚熜这一枝。
第三次偏移发生在天启七年(1627年),这时的大明帝国已是末期,天启皇帝朱由校无嗣而崩,他的异母弟弟朱由检继承皇位,改元崇祯。但这时的大明帝国是日暮西山,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崇祯皇帝也是无力回天,于1644年自缢身亡,大明国祚宣告终结。
(本文原创:史说新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