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最后的英雄排座次里,大刀关胜排在了豹子头林冲的前面,让许多读者很是为林冲打抱不平。

林冲在小说的第六回就开始出场了,而关胜的出场,则要等到小说的第六十二回,比林冲晚了很多。而且林冲还有误闯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等等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而关胜,则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他的经典故事流传。

那么,作者为什么却要非要把关胜排在林冲的前面呢?

首先,是关于三国人物在水浒故事中的投影

无论是水浒的故事,还是三国的故事,他们早就由于说书艺人的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只是有些零散而已。施耐庵和罗贯中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对故事进行了整理和艺术的再加工而已。所以,很多三国里的故事都在小说《水浒传》中有所映射,比如关羽和张飞。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1)

在《水浒传》中,一共有两对儿关羽和张飞的投影,一对儿是“小关张”朱仝和雷横,一对儿是“大关张”关胜和林冲。

朱仝的相貌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工作是县里的马兵都头,性格上极其重视“义”和“孝”,比如他的“义释宋公明”,以及后来宁可自己吃官司,也要放走雷横去回家赡养他的老娘。所以,朱仝无论是相貌,还是最初的职业,甚至是性格,都和三国故事中的关羽很是相似。

有关雷横的描写就相对的单调一些,只是说他的相貌是“扇圈胡须”,职业是县里的步兵都头,家里曾经开过屠宰场,脾气比较暴躁等等,这些方面倒是和有关张飞的传说相吻合的。

朱仝的排名是在第十二名,远远高于雷横二十五的排名。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2)

在作者对“大关张”中林冲形象的描写中,让林冲的手里“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这就完全有了一副儒将的形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往往把林冲的形象设计的偏秀气一些。而且,林冲的性格也和张飞不同,林冲性格隐忍,委曲求全,和张飞“鞭打督邮,气冲牛斗”时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在小说《水浒传》中,林冲的相貌可是“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八尺长短身材”,这可完全是张飞的容貌的翻版,所以,林冲仍不失为张飞形象在小说中的投影。

关胜则是在小说的第六十二回中,直接就表明了他的身世,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也就是说,关胜是关羽的后代。关胜的相貌也是照着传说中的关羽描述的,是“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别说相貌,就连关胜使的兵器都没有换,也是一把“青龙偃月刀”。

关羽比张飞的年龄要大,是张飞的二哥,那么关胜排在林冲的前面,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其次,小说对关胜的描写虽然少,但是重

重到了什么程度?重到了连吴用、宋江和林冲,都给关胜做了反衬的材料。

在梁山泊攻破大名府之后,蔡京派遣“圣水将军”单廷珪和“神火将军”魏定国带兵来剿灭梁山泊。那个时候,关胜刚上梁山不久,感到了山上众位弟兄的深情厚义,所以想要借此立新功,自告奋勇要带兵在凌州路上截住他们。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3)

吴用安排关胜带着他的老部下宣赞和郝思文,领着五千军马就出发了。可是,随即吴用就后悔了:“关胜此去,未保其心;可以再差良将,随后监督”。看,这就是关胜所感受到的“仁兄厚待”!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

宋江这时候还来打个圆场,表示了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但是吴用仍然派了林冲和杨志领兵,孙立、黄信为副将,带领着五千军马随后接应(监督)去了。

宋江一不小心,冲撞了李逵几句,谁让他自己明明是个步军将领,却非得要跟着马军去下山厮杀。没成想,第二天一早,就有小校来报告,说李逵昨天半夜就带着两把板斧,独自下山去了。宋江叫苦道,“是我夜来冲撞了他这几句言语,多管是投别处了!”

李逵对宋江是什么样的感情?李逵对宋江,可是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啊!宋江在江州题了反诗,戴宗被蔡九知府差去东京十多天,牢里的宋江就只能靠李逵来照顾了。戴宗临走的时候,嘱付李逵道:“兄弟小心,不要贪酒,失误了哥哥饮食。”李逵回答说:“兄弟从今日就断了酒”,“早晚只在牢里服侍宋江哥哥”,然后,李逵果然十多天里一滴酒都没有喝,专心地服侍宋江,寸步不离。

对比一下李逵在回家搬取老娘的时候,临走时还答应了宋江,自己在一路上不喝酒呢,可是一到了家乡,李逵就和自己玩起了文字游戏,“哥哥分付,教我不要吃酒;今日我已到乡里了,便吃两碗儿,打甚么鸟紧!”

李逵对他的老娘如何,又对宋江如何?这样的一个弟兄,宋江居然还怀疑他要改投别处,实在是令人齿冷。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4)

这时候,就该吴用来给宋江打圆场了:“他(李逵)虽粗卤,义气倒重,不到得投别处去。多管是过两日便来”,于是,宋江先是派戴宗去追赶,后来又派了时迁、李云、乐和、王定六四个人分四处去寻找。

林冲也算是条汉子,但是在关胜的光辉形象对照下,也成了一个小陪衬。

关胜收服了单廷珪,单廷珪想要再去劝降魏定国,魏定国同意投降了,却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若是要我归顺,须是关胜亲自来请,我便投降;他若是不来,我宁死不辱!”关胜临去之前,林冲建议关胜说:“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可关胜却认定,魏定国是自己的“旧时朋友”,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所谓“旧时朋友”,也就是说两人已经是多年没有见过面了,贸然地独自前去,能信任对方吗?两军阵前,性命攸关,岂能以儿戏视之,林冲说的倒是没有错,可关胜“匹马单刀”前去劝降魏定国的做法,却是“义薄云天,忠信俱全”的,重现了当年关胜的祖上关羽“单刀赴会”的英雄壮举。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5)

其实,作者并不是想描写吴用不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也并不是想表现出宋江对李逵的忠心有所怀疑,以及林冲的胆小多疑,他们不过都是为了体现出关胜的智略和胆识,做了一个反衬而已。作者用这三个主人公来给关胜做反衬,可见作者用笔力度之大,不是小说中别的人物形象可以比拟的。

最后,作者在一些小的方面,也对关胜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写,尤其是关胜的“义”。所以说,关胜的形象也并不是很单薄的。

例如,从小说的第六十二回里关胜一出场,作者就开始了对关胜性格的描写。

宣赞向蔡京举荐关胜,那个时候的关胜,虽然“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的职务才是蒲东的巡检使,是还得受当地县令的节制的,所以“屈在下僚”。宣赞来找到他的时候,关胜正在和郝思文谈一些古今兴废的事情。当宣赞对关胜细说蔡太师对他的器重,要请他去东京登堂拜将时,关胜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结拜兄长郝思文,他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才,于是带着他,一起去东京“协力报国”去了。

在自己不得志的时候,关胜能够隐忍却不颓废,仍然关心着国家时事,而当他一有机会报效朝廷的时候,不但自己是“听了大喜”,终于有机会为国出力了,而且还第一时间记得提携一下自己的结义兄长,关胜可以说是“忠”、“义”两全的了。


林冲关胜巅峰对决(关胜排名比林冲还靠前)(6)

在关胜捉拿单廷珪的时候,作者写的也是很有意思的。

一开始,两人斗了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于是关胜转头就跑,单廷珪一气儿追了他十多里地,却被关胜一回身,用刀背给拍下马来,单廷珪也就只好投降了。后来,两人一起并马回到军中,林冲询问原因,结果关胜不说俩人战斗的输赢,只是回答说:“山僻之内,诉旧论新,招请归降。”

你看,关胜打赢了单廷珪,可是不对别人说这个,只是说我们在山上聊了一会儿以前的友谊,以及未来的发展,是我请单廷珪投降来的。这,就是“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的道理啊,可见关胜还是很有旧家子弟的风范,道德修养的标准还是很高的,。

由此可见,关胜排名在林冲之前,应该是名至实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