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毕雷先石

孙子壁画(祖父画像)(1)

“祖父”画像(毕雷收藏)

360搜索,祖父即父亲的父亲。 类属:人物称谓词,亲属称谓词,先祖称谓词 。别称:奶爷、爷爷。《尔雅·释亲》中文:“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在中华民族传统人文文化中有三代直系血亲一说,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和自己为上三代直系血亲。

我的祖父长什么样子,我未见过,家中也没有祖父的遗照,对祖父的了解仅限于父亲讲过的片言只语。小时听父亲讲,祖父是山西愉次县人,做小买卖,解放前来到丰川小城落脚,是贫寒之家。由于家道一般,没有留下照片,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我不知道祖父的相貌,但我深知,在不同的世纪、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国家,祖父们伴随着社会生活,都会留下社会的烙印,他们的衣着打扮和神形风貌等诸多方面,都会存有当时社会、文化、人文市井生活的留痕。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祖父的形象,会有趋同,会打上时代、区域的烙印。比如说,处在民国时期的祖父们,衣着上大都是中式服、棉长袍、瓜皮帽等民国时期流行和传承的民风特征。当然了,五六十年代的祖父们衣着、气质等形象,又和当今二十一世纪的祖父们衣着、气质等形象,有着必然的不同。

我收藏的一块人物画面奇石,定名为“祖父画像”。之所以把该画面奇石起名为“祖父画像”,并非其画面人物像我的祖父,而是因为“他” 的头像好似一幅彩色铅笔素描画。画像类似民国时期老人的肖像,像民国时期生活的那一代祖父,“他”有民国时期祖父们的一些特征,是我爷爷代的老人,所以我给“他”起名为“祖父”。

“他”被“天工”绘画在一块洁白如玉的白玛瑙面上。在石界,玩石人把一个奇石上的主体色之外的副色或包含在、夹杂在主体色石中的其他颜色,称作“俏色”。我收藏的“祖父画像”,正是由“俏色”形成的人物肖像,在赏石上属画面石类。祖父画面石是我在长安区清凉山庄奇石市场的一家石店淘得的,它有鸭蛋大小,中间饱满,两头细小,呈纺锤形,质地凝重而洁白,像羊脂玉一般,在白脂一般的纺锤形玛瑙体一侧中央,有一片黄褐色的“俏色”,也是白玛瑙上唯一的一片“俏色”,这块儿“俏色”,就如同雪白的纸上涂抹了黄褐色水彩一样,清晰夺目。细看黄褐色“俏色”,竟是一个彩色人物头像,呈现的是民国时期旧派风貌的老人肖像。他头戴贝雷式直筒毛皮帽,一双小豆子似的、却又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激情与睿智,大大的、宽实的鼻子,显出富贵的气息,厚厚的双唇,微微紧闭……读去,肖像虽然面貌苍老,像个经历风霜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但面容上透着和善、中肯、朴实……

在清凉山庄奇石市场得此画面石后,我就想着为它起个合适的名儿,当然了,最先想到的是“他”像谁,是否近似某个名人肖像?为此,我网上搜,书籍资料中查,用了好长时间,对比了众多名人肖像,如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等,凡是民国的知名人物和自己能找到的旧时名人像,都进行了比照,没有从中找到相符的。画面石与名人挂钩是没有可能了,那如何命名合适呢?在苦思冥想、反复琢磨中感到,“他”不是像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老人吗?那不就是我们上一代的父字辈吗?干脆给“他”起名“祖父”吧。定名后,我又对这一命名考虑了几天,觉得“祖父”名儿既形象又妥帖,蛮合适,于是就正式给他冠名为“祖父”,并为玛瑙画面石配了一个黑檀木座,又在朱雀路古玩城买了一个红木盒,“盛装”存放,作为我珍藏的一个精品收藏了起来。一段时间里,我隔几天就会取出红木盒子,拿出“祖父画像”画面石欣赏,并给它上油保养。每当我欣赏祖父画像时,看着雪白玛瑙上那朴实宽厚的老人肖像,我就想的很多很远,我自己的祖父,我家的老人,我邻居的老人……。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老一辈,他们就像此石上的老人形象一样,默默无闻,他们平平淡淡地生活了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人生,却为我们这个国家、为我们这个民族、为社会、为家人、为下一代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走完了他们平凡的人生。看着此石,我就有一种期盼,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失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