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一)先秦时期1.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中语文必考50个成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语文必考50个成语(初高中必学的成语)

初中语文必考50个成语

(笔记一)先秦时期

1.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把刀枪收进兵器库,战马放牧南郊山。意思是停止战争,过太平日子。形容和平麻痹,放弃戒备。语出《尚书·武成》。

2.握发吐哺。

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出自《史记·周世家》。周公为政,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尤为人所称道。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话,说自己虽然地位极高,但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3.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出自《国语·周语上》。

4.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彼此相知,从无隔阂,我想这就是管鲍之交的真正秘诀吧。

5.退避三舍。

舍的意思是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所以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6.一鸣惊人。

鸣指鸟叫。一鸣惊人的意思就是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自《左传》。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原是贬义词,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现在褒贬都可。

8.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古代的“三令”与“五申”,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现在的“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

9.否极泰来。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

否极泰来,是辩证的规律,即是信仰的理性、理想的寄托、精神的支柱,也是忧患意识的表征。体现了价值观的内涵。

10.贪得无厌。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忿类无期。"原指贪婪到无法满足的地步,现指贪图名利或金钱之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贬义,形容人的贪婪。

11.门庭若市。

指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12.作法自毙。

意思是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泛指自做自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近义词: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13.负荆请罪。

意思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谱写了将相和的美谈。

14.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多用于贬义。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15.脱颖而出。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意思是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褒义。

16.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虽然任务失败,却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杀手。

17.有教无类。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褒义。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8.墨守成规。

出自清·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后以“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贬义。

19.因势利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出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褒义。

因势利导与顺水推舟有区别。顺水推舟是指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式说话办事(讽刺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的行为,贬义)。而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方向加以引导。

20.侧目而视。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比如:她穿了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不免被人侧目而视。她看到群众对他都侧目而视,也就一声不响了。

21.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出自《庄子·养生主》里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近义词:挥洒自如、滚瓜烂熟、炉火纯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