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书生《易经》本就是远古时结绳而治的工具书把河图、洛书、谶伟术数、先天太极……种种臆想推测,都是谬说要把《易》理解的透,须排除这些谬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易经全套讲解 易经剖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易经全套讲解 易经剖析

易经全套讲解 易经剖析

——剑客书生

《易经》本就是远古时结绳而治的工具书。把河图、洛书、谶伟术数、先天太极……种种臆想推测,都是谬说。要把《易》理解的透,须排除这些谬说。

《易经》的三个基本观念:一.易,二.象,三.辞。

第一.易。原始甲骨文本意:易即交换。是原始卜筮的两派人,交换互相卜筮的结果,占筮者用著草画卦象,卜筮者用龟壳画卦象。完成卦象后交由解卦的士解释卦象,然后交与帝王判断吉凶。

一部《易》讲“易”的状态,以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源于一个动字。

在《易经》里,阳与阴是两种原力,用“— 和一 一”两种符号表示,《易.系辞传》说: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代表万物由简致繁的公式。此处所说“太极”并不是宋儒所讲的“太极图”。《说文》:“极,栋也。”极便是金字式屋顶的横梁,在《易经》上便是一画的“一”。“仪,匹也。”两仪便是那一对阳“一”阴“一 一”四象便是“二 二 二 二一 一二”。以四个象为基本,衍生至八卦,再由八卦重复叠加,并予以变化排列,是为六十四卦。这些卦象表现为“天下至蹟(静)”或“天下至动”。都是通过长短横画表现出来,这是万事万物由简至繁的例证。

《易经》把乾坤(“一” “— —”)为“易”、“简”。以极易极简为基础,推析繁琐的演变过程。所以说“乾坤其易之门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万物变化,都从极易简演变,如已知事物起因,便可推算未知的结果。《易.系辞传》说: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易知阻。所以能“彰往察来”。这是《易经》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

第二.象。《易.系辞传》说“易也者,象也”,这五个字是整部《易》的关键。就是说,事物变迁的过程离不开“象”的作用。《易.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注:古无像字,此为后人所添加。京房、虞翻等都作象字。)象字古代也作“相”。许慎《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以目视物,得物形象。现在的“相人术”的相字,依然保留古代“相”的本意。“物生而后有象”,象是山寨版,物是原版。后来把模仿的山寨版也叫象,是为“法象”。比如画家对着模特画画,人们再以这画为原版,也把这画当作象了。

老子《道德经》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孔子也赞同老子的意思,即:象生而后有物。所以《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老子与孔子说象,与《易》说象是同一个意思,此象是“法象”即现在的模型,由此模型造物件。法象大致分两种:一是自然界的“显象”(如“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二是由物件引发的“意象”,即观念或观感。

《易.系辞传》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gu第三声),以佃以渔,即是离卦(下离上离)。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为益卦(下震上巽)。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噬嗑卦(上离下震)。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是大壮卦(下乾上离)。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圣人易之以棺椁,是大过卦(下巽上兑)。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是夬(guai第四声)卦(下乾上兑)。

《易经》说的某种象,第一是天然性的“现家”,创卦者观察这些“现象”,由此产生的“意象”,都用卦来显示。这些符号,每个或代表一种“现象”,或代表一种“意象”。比如离是火,坎是水,是两种自然物象。(下坎上离)是未济卦,表示失败,(下离上坎)是既济卦,表示成功,是两种意象。

后来的人们,又从这些物象意象中,衍生出新的意象,如涣卦(下坎上巽)表示一个物件在水上的意象。后人从这意象忽然想到“船”的意象,据此便有了船的物象。所以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盖取诸涣。

六十四卦《象传》都是这原理,比如蒙卦(下坎上艮)是一个“山下出泉”的意家。山下出泉,水之源。后世由水之源为本,延伸出“儿童教育”的意象。所以说:“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又如大畜卦(下乾上艮)表示“天在山中”,犹似井底观天,是个“粗俗鄙陋”的坏意象。后人便由此想到挽救办法,所以说:“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在行,以畜其德。”

以六十四卦作原理,即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种种意象,并由此推测一切人生道德礼俗,也都从种种意象衍生出来的。所以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制器者尚其象。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各种开合往来变化的“现象”,到了人们的心目中,形成“意象”。有这种“意象”,便有了具体形状的物体,由此制成“器”。而制器物的过程,即是制物的方法。而制造种种物器的叫“事业”或现代的“技术师”。再把所制物器用于万民,便是神功妙用了。

“易也者,象也。”是《易经》最关键的本质层面。孔门儒生作《易传》(也叫十冀),从此改变了《易》的基本原理,或叫科学的证伪精神。汉代的京房等人注疏易,加入了“玄学”的臆测,带有“方士”的玄幻味。宋代儒生又掺杂了道家文化,有“道土”的神化味,唯汉代王弼注疏《易》,相对符合易的原味,即“术士”现代叫“方法论”。

现代人所言的《易》,大都以宋朝儒生的道士易为蓝本。去研究“太极”、“分野”、“爻辰”、“命相”、“风水”……这些谬说与现实生活没多大意义。

第三.辞。《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爻都有一个“象”。解释“象”意,得靠文字。这个辞,类似于现代的物件说明书之类。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象”可表现出意象,而描述这一意象所表达的吉凶善恶,需要“辞”,即现代的物件说明书。比如谦卦(下艮上坤),显“象”为“地中有山”的意象,却未能描述此象的好坏。于是卦辞道:谦亨,君子有终。辞以达义,可知谦卦吉凶了。

仍以谦卦为例,谦卦第一爻,是阴。在整个卦象的最底层,可谓最低调了。单此一爻象,也不能证其好坏,所以爻辞道: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有这个爻辞释义,便知这一爻在本卦的吉凶了。

“辞”的作用在于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凶。所以说:系辞焉以断其吉凶。……辨吉凶者存乎辞。

《说文解字》:辞,从爯辛,辞讼也(《广韵》作“说也”)。辞的本义是“断语”、“判辞”。《易经》的辞与本义近,有断、辨的意思。《易.系辞传》对辞的解释为: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之”是趋向,卦辞爻辞都表示某卦或某爻的趋向如何,吉凶或亨否,避险凶就吉利。

象所表示的是“天下之赜”的物件形状,辞所表示的是“天下之动”的物件趋向。象表静,辞表动;即象反映物件状态(形象),辞描述物件的制造和运用。所以说: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虑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仁)。何以守位(仁)曰人,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

辞的作用,积极的一面:鼓天下之动;消极的一面:禁民为非。此为《易》的三个基本观念。

《易经》六十四卦所描述的,是商周两朝的社会形态。有政治制度,官方公文,佈告,诉讼,有婚丧嫁娶的礼仪,各种风俗等等。

远古时的《易》,或是本百科书,如《永乐大典》。现代火热的“易学”,几乎是宋朝儒生的臆想版——山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