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件不算难的小事 唯思辨与积累不可弃(1)

写作是一件不算难的小事 唯思辨与积累不可弃(2)

写作是一件不算难的小事 唯思辨与积累不可弃(3)

编者按

“中学作文”是本报副刊曾经开办过多年的版面,一度成为我们与众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中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这次决定重开此版,则有了编者不同的出发点。在时下青少年们更多习惯用社交媒体短文字、短视频的形式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似乎更加期待一种“眼前一亮”,期待着信息汪洋中的那束不拘泥于应试的“白月光”。这些“闪光”青年们经过真切、严肃的思考之后而呈现出的文字,哪怕尚不足够成熟,也是尤为珍贵的。

新版“作文选”将会以北京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借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和笔触,说一说他们眼中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那些孩子,是怎样与写作产生缘分的。这些语文名师,也将从文学角度为我们解读这些作品中闪耀着的亮点。

我们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推荐您眼中拥有文学天赋、热爱写作的孩子,联系邮箱316618183@qq.com。

第1期

出场学校:北京市第八中学

出场教师:葛小峰(北京市第八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西城区教育

研修学院语文兼职教研员,首师大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南洋(曾任北京八中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语文备课组组长,

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亮相

北京八中 刘昱宏

“兵马俑成为历史的诉说者,以泥土之躯卸下两千年的重担,也终于褪下了那闪亮的名号和名号下的一己私欲,以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亮相,安静地守护着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

“锵,锵”掘土中的锄头停止了挥动,头顶覆盖了两千载岁月的黄土缓缓掀开,干凉昏黄的陶色又一次接受到太阳的光辉,你从沉睡中醒来,打量着世间。这是你——秦兵马俑的第一次亮相,亮相在两千年后的世人眼中。

随着专家学者炽烈的目光,俑人身上的泥土一层层剥落,他逐渐亮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神情肃杀、一身甲胄;盔甲上鱼鳞一样的纹路,排列整齐,似是向人诉说着那支虎狼之师的英勇无敌。他身上的线条清晰可辨,丝毫没有两千年时光的痕迹,衣裙上的褶皱,脸上的条纹都宛若新生。手中的宝剑,经历了时间的摧残,仍锋芒依旧,剑锋上隐隐闪烁的青光,使陶土制成的武器有了几分青铜的杀气,剑身斑驳的颜色是战争留下的印章,那是属于“大秦”的荣光。

俑人始终保持着持剑而立的姿态,这是两千年前他曾存在过的证明。凝视远方的双眼中,可以穿越时间,看到秦帝国统一的步伐。那是与现今无异的月光,天狼星闪动起血色的光芒,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士兵们不顾“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的惨烈,继续着几十万人的拼杀,风混着鲜血的味道,卷起黑色的旗,旗上“杀神”白起的名号操纵着战局的走向。对方的队伍混乱着败退,秦兵欢呼着向城边挺进,那是已经属于他们的领土——这座埋下四十万士兵血煞与枯骨的长平。在这个宁静得可怕的夜晚,俑人在咸阳城的尽头诞生,他记下了这场屠杀的过程,也背负下历史的真相,供后人评说。这次两千年后的亮相,带来的是名为“秦”的历史,与历史中遍地枯黄的荒野和满目的苍凉。

这次陶俑的亮相,带来了无数关于秦的历史真相,铁骑的扩张,重法下的国度,为秦朝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与之相应的是秦始皇无限膨胀的欲望以及各种技艺前所未有的繁荣。兵马俑的问世,既是当年雕刻技艺的体现,也是秦始皇野心的产物,他活着拥有了天下,死后也要在地下,坐拥十万铁甲军。这次亮相,兵马俑成为历史的诉说者,以泥土之躯卸下两千年的重担,留给今天的人们慢慢品味。他们也终于褪下了那闪亮的名号和名号下的一己私欲,以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亮相,安静地守护着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

见证了两千年历史的陶俑,一直静静承载着他所记述的一切,直至下一次亮相时,才会向着新的世人娓娓道来。他的亮相,是使命的终结,更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他所守护的,或许不仅仅是那人的陵墓,更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绵绵五千载的古国,这个泱泱华夏。

【葛小峰老师推荐语】

刘昱宏的文章真实可感,文字鲜活。选取兵马俑的亮相作为文章的素材,开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兵马俑亮相于世人面前的形象,引人入胜。然后再现兵马俑在斑驳的胚塑下蕴含丰富而多彩的大秦荣光,多角度的描写让兵马俑的亮相更加绚烂迷人。接下去揭示兵马俑身上折射出来的民族记忆与历史烙印,体现出引人入胜的亮相背后的意蕴博大与文化内涵民族情怀。

他在本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文字的水平,并非一日之功,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在写作的路上能耐得住寂寞,知繁华更要守静笃。

请同学们记住:文章是一字字写的,人才是一天天长的。

你的脚步迈向何方

北京八中 任漪

“他不觉间,走出了这间狭困他的屋子,看到了整个世界——这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这是与他前半生毫不相同的风景。”

“我的双脚在世界上游荡,就像昆虫在诗经集上爬行。”诚然,人这一辈子都在行走,亦于足下,亦于心中;可这脚步究竟迈向何方?

人都在行走,可每个人走在不同的地方,正如北宋的大文人苏轼,在那时,才人们纷纷向皇帝劝善规过,苏轼也是如此,他在纳忠效信的圈子中走啊走,想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使自己的文章让皇帝贤明、使国泰民安。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跌跌撞撞地迫至黄州,他不断发现了不同于以上的另一种人生——那与官场利禄无关,只与这绿水青山相融,他不觉间,走出了这间狭困他的屋子,他的脚步迈向了更远的世界,他看到了整个世界——这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这是与他前半生毫不相同的风景,自此后,他写下了《赤壁赋》《卜算子》及更多的传世佳作,凡夫俗子对待得与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可苏子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将自己融入了自然。“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用世界诠释了生命。他的眼界放向了自然,他的遭际沉入了渺渺大地,他的心归于了天际,他的脚步迈向了世界。

如今,也不乏这样的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曾轰动一时,在有些人跟风的同时,也不乏有人对这种行为感到不解,为了去看世界而放弃安稳的工作又为何?其实不然,在我的理解中,去看看这个世界,并不是要靠肉体走遍这世界的角落,而是在这皓首白发、如白驹过隙的人生里,尽可能体验多些。让自己的心不仅拘束于此,而是放在更远的地方;我认为,这位老师做到了,即便她想体会一次摆小摊的人生,她在办完离职手续,从教室走到校门口支起小摊的那一刻,她也站到了远方,她看到了那个更大的世界,因为这是她本心的召唤。

我们或许不能与苏轼这般豁达开阔,也不可像这位老师一样潇洒畅快,那我们何知自己迈向了何处,哪里才是真正的全世界?我想,如今有些人只身处于身边这狭小的圈子里,活在每一个指令中,自己不曾主动迈足于其他地方,体会百态人生;有的人在某一项中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当自己沾沾于此,却不愿闻那些屋子外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有些人面对自己的得与失,内涌波涛,却殊不知这些对于某些人或于整个世界,渺若烟尘。你仍在行走,却从未走远,因为你的心于此,你也于此。若我们的视界不仅于此,那我们不就能迈向更广阔的远方吗?

你若问我,何处为天地,如何迈向远方,我会答:“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只要你把自己的心放在全世界,你的脚步就能迈向远方。

【南洋老师推荐语】

这是一篇考场范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尝试思考并回答人类的一个终极话题——“我们要到哪里去?”在习作中,作者以一古一今两个人物为出发点,展现了“别人”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与探索,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她进一步提出了疑问:“那我们何知自己迈向了何处,哪里才是真正的全世界?”视角从他人关照回了自身,道路千万条,选择千万种,哪一个方向才是“我们”的呢?在文章结尾,作者引用弘一法师的偈语:“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充满情趣,也充满禅意。

“你的脚步迈向何方”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作者以她丰富的文学积累和敏锐的现实洞察,给出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呈现着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北京八中 闪雨晴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纸,将失去它寄情、记事、传承文明的功能,只为让人们看遍繁华的眼睛,获得一丝纯洁与宁静”

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我才能静下心来,秉烛夜读,随着书页的翻动,一切回归宁静,返璞归真油然而生。原本只用来记录信息与书写命运的“纸集”冲破时间的洗礼,逐渐汇聚在一起,长久地积沉在硕大文明之树的根源。

纸,是用来记录人们生活的工具。《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国志》等文献,让我们重温瑰丽雄浑荡气回肠的中国历史!

纸,是文明传承的缔造者。《周礼·考工记》中对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的阐述,成为当代很多城市规划的典范。《说文解字》这部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将我国汉语词汇的最初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水经注》中有关河流的概述,为当代地理研究打开了一条通衢大道。李时珍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本草纲目》记载了明以前的多种草药以及疗病的方法,许多医疗技术为后世医学所沿用,是救死扶伤的“神书”。《天工开物》则反映了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力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纸,是人们传播情感的媒介。《出师表》中孔明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北伐中原”的决心,无疑是给皇帝上书的传世表文,写在纸上的是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随处可见,字里行间的揖让进退之态尽显无疑。禁屡奉笺,至感厚谊情深,捧读知己惠书,其音容笑颜历历在目。正如苏轼在《久留帖》中所赋“切望惠泽,鼎力为之”,可谓“珍重此时祝,何日盍明簪”!再回首,依稀如旧……写在纸上的是无邪的友情。

陆游曾远走他乡,东望山阴。夜晚,他提笔成诗,常常热泪盈眶,“写得家书空满纸,书回已是明年事”,此时此刻,即使对故园有着再多的眷恋与渴望,却只能静坐于他乡之土,那孤独寂寞,悲伤凄凉的情韵流露在几张纸笺的字里行间,写在纸上的是无限的乡愁。

悠悠,千古春秋,一代诗坛骄子,万载意趣轻柔。南宋词人辛弃疾,“敲碎离愁”又何妨?他试将一纸家书从头读起,独倚幽窗,直立到黄昏时分,直立到明月初升!任泪珠浸湿衣襟,任窗外风雨飘摇。“相思意,何时足”一首《闺中念远词》,写在纸上的是无尽的相思。

众人耳熟能详的《饮中八仙歌》幽默诙谐,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群像跃然纸上: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不拘小节,其书如云烟流于纸上,尽展狂放不羁,酣畅淋漓。写在纸上的是个性的张扬。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学士,以纸笔为刀枪,与恶势力相抗争。“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彰显出压迫者之无耻,胜利者之自豪!一沓厚厚的《呐喊》流芳百世。文禁如毛,因文得祸之处,不胜枚举!这正是鲁迅先生“志在革新”的思想所在。写在纸上的是呐喊!

万水千山,承载着爱与悲哀。那折好的纸船,时而被风吹卷到窗里,时而又被海浪打湿。多少年来,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片片飞纸化作无数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写在纸上的是孩子般的天真。

掩卷细思:现在,一秒钟,一个微信表情便取代了长达数月之久才能到达心上人手中的情思;一个小小的硬盘,便能取代一间图书室中所贮藏的所有历史文献;一个机器人,便能记录下人类所有的文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纸,会像毛笔字一样,失去其实用性,变成了书法,被人们视为一种供观赏的艺术品;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纸,会像茶一样,失去了解渴的本意,化成了茶道,只为怡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纸,将失去它寄情、记事、传承文明的功能,只为让人们看遍繁华的眼睛,获得一丝纯洁与宁静。

纸,从诞生的那一天,就注定了不平凡,同时也注定了消亡。起源、发展、消亡;诞生、辉煌、泯灭……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得不遵从的自然规律。因此,我们不必去感叹、惋惜,但我们要铭记,它曾经带给我们这个世界的光辉,它引领我们从野蛮迈向文明!生活中,我们要赞美一切值得赞美的东西,哪怕,它,只是一张纸;我们要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哪怕,它,只是一张纸;我们要记住一切值得记住的东西,哪怕,它,只是一张纸!

【南洋老师推荐语】

“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可或许恰恰因为常见,也常被我们“熟视无睹”。作者能从翻动的书页中寻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于是对“纸”的敬畏之感也便油然而生。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纸,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者试图从纸的基本功能——“记录生活”出发,阐述纸对于文化的贡献——传承文明、传播情感、连接古今中外。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还将自己的阅读积累与阅读体验融入其中。鲁迅曾以纸笔为刀枪,唤醒了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冰心以纸船作为载体,赞扬了亲情的可贵与美好。可见,纸不仅仅是对于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事物在诞生的同时注定了消亡。但珍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珍惜纸文明的同时,也注定了传承,后人必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这种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这种极富思辨性的论说,体现着作者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批判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