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黑龙江双城人1935年11月出生,1948年3月入伍国家一级作曲,被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他创作有60余部影视音乐和几百首歌曲其中《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歌唱大别山》《挺进中原》等一批影视音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歌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在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时代的经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生活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向生活要艺术的真善美)

生活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傅庚辰,黑龙江双城人。1935年11月出生,1948年3月入伍。国家一级作曲,被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他创作有60余部影视音乐和几百首歌曲。其中《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歌唱大别山》《挺进中原》等一批影视音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歌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在全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时代的经典。

记者:我看有资料说,您的作曲生涯几乎是与新中国的历史一同开启的。

傅庚辰:1948年,我13岁,考进了东北音乐工作团,那是我的音乐摇篮。沈阳解放后,我到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小提琴,后来分配到东北文工团,又并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在那里,1950年我写的小提琴独奏《秧歌舞曲》,是我的第一首作品。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有外宾到剧院访问。院长安波,就是秧歌剧《兄妹开荒》的作者。他建议给外宾演出时把《秧歌舞曲》加上,让外宾看看我们多有人才,不满15岁的小孩都能作曲。演出结束不久,《秧歌舞曲》就在辽宁广播电台播出了,很快流传开来。我的第一首歌是1954年写的《花林中的少女》,主要是歌颂新生活。我作曲,张黎写词。辽宁有个征歌比赛,这个歌还被评为三等奖。

记者:您18岁时参加过慰问志愿军的代表团,1957年分配到志愿军文工团当创作员,两次到了朝鲜战场。那个阶段您参与创作的歌舞剧《志愿军战歌》在全社会都产生广泛影响。

傅庚辰:两次上战场,确立了我的人生方向,让我知道什么是勇敢、牺牲、奉献。我写的舞剧《战地抢收》、歌剧《阿妈妮送米》都是来自战地生活。1958年,志愿军作战部队撤离朝鲜之际,我们文工团要创作歌舞晚会《志愿军战歌》。这台晚会既是作为我们离开朝鲜的告别节目,也是回国后向祖国的汇报演出。刘汝舟同志是导演,黎汀、李云棋等编剧作词,韩承万、崔惠莲等编舞,白岩、王绍康和我作曲。其中有一首歌《告别朝鲜》,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接到创作任务后,我们到了战争中打得最艰苦的上甘岭去寻找素材和灵感。停战已经5年了,上甘岭的石头依然是酥松的。随便走几步,就会发现美军的破皮鞋和钢盔,再往那山谷一看,美军的大炮、坦克残骸比比皆是。大家看后非常有感触。词作家黎汀在路上就把歌词写完了,接着我就把曲子写出来了:“车站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志愿军告别朝鲜,要回家乡……”这首歌一演出就很受欢迎。我们国家拍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叫《较量》,主题曲也用的这首歌。后来,国家领导人去访问朝鲜时,把这首歌作为礼物赠送给朝鲜政府,改名为《中朝友谊之歌》。

记者:1964年随着电影《雷锋》上映,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传遍全国。但在那之前,广为传唱的雷锋歌曲已经有《学习雷锋好榜样》《八月十五月儿明》《接过雷锋的枪》等好几首了。如何在一个大众熟悉的领域另辟蹊径?

傅庚辰:《雷锋》是我调到八一厂后写的第二个电影歌曲,那年我27岁。一开始我是另一部电影的作曲,但那个电影的导演是个新手导演,他怕我们俩都是新手要搞砸,就建议我跟另一位资深作曲家换一下。就这样,我意外地成了电影《雷锋》的作曲。

为《雷锋》写主题歌,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憋着股劲儿,想把这个歌写好。带着压力和动力,我到了雷锋生前部队体验生活。去之前,我请沈阳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写歌词。他很快写好了词,叫《高岩之松》,把雷锋比喻为高高岩石上长出的一棵松树。我当时觉得这个形象鲜明、立意突出。我很快谱好曲子,带着这个歌谱到雷锋部队去了。在部队,我5次与雷锋的指导员高士祥交谈,两次跟雷锋战友乔安山交谈,又参加雷锋班的班会,还到雷锋当校外辅导员的学校去找校长、老师了解情况,到雷锋劳动过的鞍钢工厂参观。聊着聊着,我发现问题了,高岩之松不是雷锋的特点啊。雷锋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伟大精神,他的特点应该是伟大寓于平凡。所以我就毅然放弃了《高岩之松》。但教授无暇修改,我只好自己作词作曲。

我回来后,每天冥思苦想。有一天晚上,夜里12点多钟了,我也累了就靠着床头想休息一下,但脑子还是停不下来。突然,“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这么两句带着旋律的词冒了出来。我一机灵,主题找到了,这里面伟大和平凡都有了。我马上翻身起床,拧开台灯,顺着这两句词,一口气把全部曲调都写了出来,如释重负。虽然就只有这两句词,但我心里有了底。第二天,我又赶紧就这个主题把歌词填完整。

《雷锋》电影音乐的创作,对我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让我明白两个道理,一个是艺术要扎根生活,要深入人民。创作要向生活要灵感,要激情,要艺术的真善美。如果说这首歌有一些新颖的地方,那得益于我十分虔诚地深入雷锋部队的生活。我是深入生活之后才发现了雷锋的独特之处,才创作出一个贴合他的音乐形象。另一个是创作到一定高度时,你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就在于是否能够坚持、能够迎难而上。我后来写《地道战》《挺进中原》等,都是秉着这样的创作精神。

记者:您创作的《地道战》《映山红》等很多歌曲已经成为经典,现在依然在年轻官兵中传唱。它们是怎么创作的?

傅庚辰:《地道战》这首歌,说起来也是深入生活的结果。当初接到创作任务时,我还在北京,就随手写了几句。到了河北冉庄后,我钻了各种各样的地道,跟影片顾问谈,跟打过地道战的老民兵交谈,地道战在我脑海里有了具体鲜活的形象。我才发觉,原先那几句我写得像白水一样平淡无奇。有一天早晨,摄制组去拍外景,我跟在他们队伍后边,一边往外走一边想这个歌。出了院子,是一条土路,往前是一片庄稼地。马上要进入庄稼地时,我脑子里忽然闪现一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就是苦思苦想的结果,量变到质变了。我赶紧掉头往回跑,进屋趴在炕上一口气把谱写完了。

《映山红》这个歌是首计划外的作品。1973年10月29日,我带着主题歌歌词和第4稿文学剧本上的歌词,到达《闪闪的红星》电影摄制组拍摄地江西鹅湖村。摄制组跟公社借了一间土房给我住。条件比较艰苦,但我很兴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差不多每天写出一首曲子。11月14日,我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也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得到摄制组认可和通过。就在要录音前,我偶然间看到了文学剧本的第3稿,里面有一首歌词:“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给我的是剧本第4稿,上面没有这个歌词。这个歌词很打动我,我想写成歌。但《映山红》的位置上,已经有了3首歌词,《手捧红星盼红军一》《手捧红星盼红军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我已经谱好曲子,导演和摄制组都通过了。要是再写《映山红》,这3首歌都要放弃,前面的劳动白费了。留给我的时间很紧,只有两天两夜。写不写?写!这个歌,我用了2个小时就把曲写了出来。

记者:在您看来,这些歌曲经典在哪?为什么能一直流传?

傅庚辰:第一,这些歌反映人民心声。比如《映山红》,潘冬子的母亲知道红军到哪了吗?她不知道。但是凭她的向往,她相信红军一定会打胜仗,一定会回来。她是发自内心唱出了歌声。第二它们用的是人民的语言,是人民熟悉和喜欢的。比如《红星照我去战斗》采用的是山歌式的旋律,融合了赣南客家民歌风味的音调。《映山红》里借鉴了江西“采茶戏”等山歌、民调。《地道战》曲子里融合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使用口语特点的呼喊式音调。

记者:现在部队基层有很多音乐创作者,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傅庚辰:一是要走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要为人民创作。二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定要认真地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要灵感。三是不要怕吃苦,作品都是苦思苦想到一定程度才得到的。

记者:您现在依然在创作,这种创作激情很难得。

傅庚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创作了一些作品,像《老百姓的雷锋》《中国梦》《航天进行曲》《忠诚》等。因为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是党和国家把我从小培养到大,我应该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这是我这些年一直不变的初衷。

(高彦会、马 頔整理)

采访手记

天赋与奋斗

■袁丽萍

采访这天,老爷子一身戎装,神采奕奕,英姿焕发。这身军装,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特别发放给志愿军文工团团员的新军装。我能感受到这身特殊的军装在他心中的分量。

15岁创作小提琴独奏曲,18岁跟张黎合作写歌获奖,23岁谱《中朝友谊之歌》……他的作曲天赋让人赞叹。

他却说,“不要偷懒,要迎难而上。走了99步,也不能歇。”

的确,成功的艺术家,需要天赋,更离不开奋斗。

寒冬时节的那间小土屋,夜间长明的那盏台灯,那些被毅然舍弃的成品歌谱……都见证着他的奋斗。

歌曲《中国梦》,已经80岁的他半个月写了22份手稿,逐字逐句、推敲斟酌。

翻看着手稿上一丝不苟的字迹,那首小诗响在耳边: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