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把子”是我国各地存在的一条俗语,在湖南的一些乡村,这条俗语至今的使用频率还比较高,人们随口而出,或者时常挂在嘴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农村俗语对女人有什么说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村俗语对女人有什么说法(农村俗语对把子)

农村俗语对女人有什么说法

“对把子”是我国各地存在的一条俗语,在湖南的一些乡村,这条俗语至今的使用频率还比较高,人们随口而出,或者时常挂在嘴边。

比如说,现在正是农村中稻收割季节,需要请人帮忙。李叔种了三十亩水田,割稻子要请收割机,于是,他给邻村买了收割机的黄师傅打电话,事情很快就讲定了。但是,他还不放心,挂断电话前,他还要叮嘱黄师傅说:“我们就这样讲定了,你可别对(我的)把子!”黄师傅回答说:“你老请放一百个心,我不是那种喜欢对把子的人。”

这段对话中的“对把子”,指讲好的事情,说话不算话。

又比如,张阿姨笑嘻嘻地对邻居家小吴说:“小吴,你年纪也不小了,人又这么好,我打算把我家堂侄女介绍给你作对象。”小吴知道张阿姨的堂侄女已经有了对象,已经进入谈婚论婚的阶段了,但是,张阿姨可能还不知道内情。于是小吴就对张阿姨说:“张阿姨,你别跟我对把子了,人家已经有对象了。”张阿姨说:“我家堂侄女谈不了,我娘家还有的是女孩子可介绍,阿姨绝对不会对把子!”

这段对话里的“对把子”,指拿别人开玩笑,或者说有意戏弄人家。

有些人讲习惯了,成了他个人的“把头话”(口头禅),别人随便跟他说什么,他都回答说:“你可别跟我对把子。”因为平时口头说成了习惯,经常夹杂在他的说话之中,像这种话中所说的“对把子”,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对把子”在湖南乡村人的交谈中,经常能听到,当然,在湖南的城市里也有人讲。这句俗语不知是乡村人发明的,还是城里人发明的,就无从知晓了。然而,这句俗语并非湖南独创,是不是原创,也无法确定。其他地方也有这条俗语。比如,天津一带也有这样一条俗语。但是,这条俗语在天津和湖南两地之间的含义是不相同,其意思相差之大,可以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

“对把子”在天津地区民间所表达的意思,通常指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在一起,趣味相投,脾气相当合得来,相处得很融洽。比如说,这对夫妻很“对把子”, 就是说夫妻关系非常好,夫唱妇随,或者妇唱夫随。再比如,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合伙做生意,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也就可以说几个年轻人真是“对把子”。还有一老一少,都喜欢拉二胡,两人经常在一些切磋,成为忘年之交,人们说这两人很“对把子”。

“对把子”这条俗语,关键是“把子”这个词语。在汉语词典中对“把子”这个词有多种解释,现在例举一些主要词义:一是东西扎成束。比如秫秸把子、洋葱把子、高粱把子、糯谷把子、玉米把子等。二是结义兄弟,或者盟兄弟。比如,旧时的拜把子、结把子现象。三是我国戏剧演武戏的姿势,或者开打动作,如练把子,打把子。四是指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兵器道具,譬如刀枪把子、箭把子等,也指农家用农具手握的部分,也就是通常说的“把柄”,即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如菜刀把子、柴刀把子、镰刀把子、锄头把子等。四是伙、群,用于贬义,如一群人、一伙人叫一把子。如此等等。

在湖南方言中,掰手腕也被说成是掰把子、对把子,以及其他一些说法,比如把男孩称为“带把子”,手称为“手把子”,腿称为“脚把子”等。

湖南方言中的俗“对把子”,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省略式,即“对把”。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把自己说出来的话当儿戏,通常有开玩笑的意思;二是有意戏弄别人;三是欺骗别人。

天津对“对把子”这句俗语带有褒义色彩,而湖南则带有贬义彩色,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两地文化差异引起的,明显呈现出地域特点。

天津一带,古为燕赵之地,历史上曾经英雄辈出,且多为慷慨悲歌之士。“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说的是邯郸游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说的是燕地荆轲剌秦的壮举;“桃园三结义”是流传千古“拜把子”的范例,刘、关、张“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其中张飞也出自燕赵之地。还有很多的事例,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了。因此,历史上有“燕赵之风”的说法,也就是说,古燕赵之地为人慷慨义气、重义轻生,地方上有浓厚的侠义之风。

再说,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上长期存在“拜把子”的现象,或者焚香叩拜,或者歃血盟誓,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时死”,称之为“义结金兰”。尤其是元、明、清时期,戏剧、话本、白话小说的发展,通过这些文艺和文学作品,古代“义结金兰”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比较典型的有《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其他的小说,在这方面或多或少都带有这方面的故事情节。

古代“拜把子”的人,彼此称兄道弟,其中有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英雄好汉”,也有是出于功利目,便于自己能够混迹江湖的百行百业人士,更有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的狐朋狗友。可以说,旧时“拜把子”之风,其范围之广,涉及到三教九流,影响到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

也就是因为如此,古燕之地便取“拜把子”之义,将“对把子”赋予了情趣和意味相投、人与人之间相处非常合得来的意思。做夫妻的是和谐幸福是“对把子”,做朋友的能肝胆相照是“对把子”,合伙做生意的能彼此信任也是“对把子”,如此等等。因此,这句俗语在这些地方含有褒义色彩。

湖南属于古楚之地,其区域文化形态为“湖湘文化”,屈原提倡“明于治乱”,主张改革,推行法制,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是,他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是一个性格非常倔强,又非常刚烈的人。后来,湖湘大地先后产生了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魏源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清末有一位了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的曾国藩,追求完整的人格。这些人影响了湖湘的民风民俗,和社会心理,摒弃虚谈,形成刚劲、务实、实学、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内核。

戏剧演武戏的姿势,或者开打动作,被称为“把子”,在演出之前,演员们要把这些动作演练一下,叫“对把子”。人们认为这是舞台上的“假把式”,是供人娱乐的,湖南民间的说法是:“演戏的是癫子,看戏的是傻子”,说明了民间对“把子”这种华而不实的态度。还有平时掰手腕被称为“对把子”或者“掰把子”,都是一种游戏,输赢不会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赢比赛了的人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者,输了比赛的人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

也就是因为如此,民间认为,“对把子”看成是生活之中的一种玩笑,一种很虚的东西,不能当真,与“诚”是相对立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把子”又被进一步赋予了戏弄、欺骗的含义。这样,这条俗语在湖南民间被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其中的意思也就有了贬义色彩。

“对把子”这条俗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只有三个字,但是,其中的内涵丰富。有些书籍将其列入熟语或惯用语(熟语的一种,多为三音节),也算是一说吧,因为熟语和俗语之间.没有固定的标准,各有各的分类方法。在民间,类似的方言俗语,除了上文提到的“拜把子”、“掰把子”外,还有“扛把子”、“打把子”、“带把子”、“扛把子”等,都有各自的方言含义。

读者朋友,“对把子”除了我在此文介绍的两种意思外,你家乡方言中,还有另外的含义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