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为棋盘,棋子纵横间形成了若干军事枢纽,著名的有关中盆地,幽云十六州,河套平原、辽西走廊(山海关)等等,但在华夏腹心之地有那么一片枢纽要地,此处表里山河,进可击中原,退可守华北,与幽云十六州共同成为中国北方屏障,这个地方就是华北最核心的战略点——山西。

山西,东连幽燕,西望长安,南临中原,北通云中。其南是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心,其北紧邻塞外大漠,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望而居。历代胡汉民族的交融、不同文化的碰撞,使山西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与斗争的前沿舞台。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1)

山西主体由西部吕梁山和东部太行山所包围,其间山势纵横将整个山西被分割成五个大小不一的盆地,再通过一条汾河河谷相贯连。这条汾河河谷决定了山西既具备了四川的山势环绕的安全性,又不似四川盆地般封闭。

进难出亦难的四川更容易诞生割据势力,进难出易的山西则更能成就王朝伟业。那么作为战略枢纽的山西又对历史的不同阶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概括了四点:

北击胡虏

四通八达咽喉之地,我们通常叫通衢要道,而晋北的大同盆地就是这么个地方,在汉朝与匈奴的百年战争中,这里正是主战场。无论匈奴人南下劫掠,还是汉军北出塞外,这里都是核心枢纽。

从蒙古高原冲击而下的敌人,一般有四条路线,自东向西分别是:

一、绕道辽西地区,经幽云南下,但这条道路远离传统蒙古王庭,不适合大规模劫掠。

二、从蒙古王庭南下鄂尔多斯草原抵达云中郡(大同),这条路线是自乌兰巴托南侵最快捷的路线,且沿途是草原之地,利于游牧民族携带牛羊等后勤物资。

三、从王庭南下穿过蒙古高原南部的大漠到达阴山与河套地区,这条路线更靠近中原文明位于关中的政治中心,但缺点是需要穿过大漠,补给将成为大问题。

四、绕道阿尔泰山山麓,进河西走廊,威胁关中,这条路线更加偏远,使用也比较少。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对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来说,如果不能永久占领河套,那么从云中方向走山西,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无论是匈奴攻汉的“白登之围”,亦或是汉武帝反击匈奴“马邑之谋”等多次战役都以云中郡为核心展开。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2)

山西五大盆地及一地控三区之势

匈奴的骑兵从鄂尔多斯草原南下进入大同盆地后,又将有四个入侵方向可供选择:

第一是往东入幽州(北京),明朝鞑靼、瓦剌、女真等边患都曾使用此路线;

第二是往东南方进入华北平原逐鹿郡;

第三向南入侵晋阳,北宋金人破太原就是此路线;

第四是向西南方从吕梁山路中绕过晋阳直插临汾,进而深入中原腹地。

所以在大同盆地堵住草原骑兵,避免其分兵劫掠中原腹地,成为中原王朝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大同盆地诞生了名城大同,北宋幽云十六州中的云州就是大同。

大同处于山西高地以北,基本无险可守,因此其北部的长城就是大同最重要的防线,同时在大同以南的山西境内筑有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汉唐以来中原政权防御外扩至大同盆地以北,这三关由于处于大同以南称为内三关,明朝天子守国门后,防御整体内收,三关则成为了外三关。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3)

即使长城失守,大同陷落,中原文明依旧可通过三关拒敌于外,即使三关也失守了,敌军进入晋中又将面临太行山道中各个径口的雄关险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从太行山通往华北平原的太行八径。山西对于草原文明来说就是长满针刺的刺猬,一根根拔除的过程中,草原人必然也要满手创伤。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防御资源,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中原文明在北部的核心屏障,但遗憾的是中原文明的王朝末期丧失信心的守军往往不战而逃,将天险拱手让出。

跃进中原

对外山西是屏障之地,而在中原内战中,山西则成了一块绝佳的进攻跳板。

如果我们从立体地图上看,山西东临华北平原,南对洛阳地区,西南则是关中地区,一地控北方三个重要地区。同时山西地势高企,面对这三个地区都有着居高临下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一条汾河河谷,让山西全境资源能通过水运快速流通,山西五盆地的资源能够通过汾河快速汇聚在临汾-运城一线,从而实现跃进两京(长安、洛阳)的目的。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4)

临汾-运城一线,在南北朝战略地位达到巅峰,这个地区在那个时期叫——河东。

从西周到西汉,关中势力在与东方势力的角逐中都占尽优势,而第一个打破关中时代的乃光武帝刘秀,面对咄咄逼人的更始帝,刘秀从河北起兵入山西,屯兵位于运城盆地的重镇安邑,并借此威胁两京,此举成为后世攻击关中势力的教科书。

而刘秀之后,一个叫李渊的人就从安邑过河入长安建立了盛唐,开启第二个关中时代,如果说秦朝开启第一个关中时代靠的是关中 四川,那么李唐则是关中 山西。通过这对中原形胜之地的地利,李渊完成前期的固守站稳了脚跟,待中原诸侯混战疲敝之时再一举东出定鼎了天下。

天下之脊

唐朝之后,在中国经济中心全面东移的大背景下,山西一地控三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了,从五代起,山西就成为华北最重要的战略点。

在临汾盆地之东,华北平原上的邯郸以西有一片高地,这是晋南之地的制高点,高且平整的地势,决定了此处可供大军驻守,是山西控制中原的咽喉,这个地方叫上党。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5)

战国后期,攻破楚国郢都的秦人准备开始针对六国的横扫之时就一眼看中了上党,为了这里的控制权,秦赵爆发了国运之争——长平之战。控制了上党的秦人退可保临汾、运城盆地安全,为关中获取战略纵深;进可居高临下冲击华北,哪怕一时失败也可安然退回上党,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可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关东。

唐朝中期,安禄山叛乱,叛军从幽州南下平定河北攻占两京,天下巨震,但在山西自始至终叛军仅控制了大同盆地,而唐名将李光弼在山西利用上党高地屡次冲击华北平原,骚扰叛军后方,而一旦叛军聚集兵力而来,李光弼则从容撤回上党居高而守,让安禄山疲于奔命直至消亡。

北宋末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金西路军始终无法突破太原,而东路军直抵汴梁城下,为防山西宋军入河北扫荡后方,这次南征纵然兵临都城之下也只能黯然议和撤军。

而议和的核心条款就是要求北宋割让太原,北宋君臣竟真的答应了,幸而太原军民拒不奉诏抵死不降,然而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太原坚持八个月后终于告破,举城被屠。而第二次金军南征,失去山西的北宋侧翼再无屏障,两路金军汇合汴梁,造就了“靖康之耻”。

山西之地并不像幽云如护盾般遮蔽华北,但只要山西在手,即使华北丢失也只是暂时,敌军还需谨防山西针对华北居高临下的打击。山西对于华北的意义不在于保护,而是控制。

游击天堂

明朝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山西的重心放在了大同,整个山西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乱世见英雄,在抗日战争,山河破碎之时,山西再次站了出来。

大明迁都北京后,加之东北少数民族崛起,中央政权的防御核心放在了燕山和辽西,山西除了大同,大部分地区防御边患的战略价值随之下降。但对华夏的庇佑却从未减弱过。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开阔的大平原是日寇机械化部队的天堂,华北极速沦陷,而正是看到了山西之于华北的控制力,日寇针对山西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山西爆发了诸如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抗战重要战役。

在日寇铁蹄下连战连败的中国军队在山西打回了自信,而山西更是八路军的核心根据地和战略支点。开国将帅中10大元帅、9位大将、42位上将、103位中将、784位少将,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山西境内的三场战役(表里山河天下之脊)(6)

而八年抗战,山西的炮火轰鸣了八年,情况最恶劣之时山西105县,仅上党地区平顺县未被日寇占领,也有说永和县亦未被占领,但是史料明确记载永和是被攻陷过的,虽然日寇仅占领了一天。

正是凭借山西对华北巨大的控制作用,日军始终被牵制于此,而凭借山西复杂地形,八路军在此将游击战术运用到了巅峰,只要山西一日不沦陷,那么整个华北地区就谈不上彻底沦陷,只要山西军旗不倒,华北大后方游击队就有主心骨。

如果说投票华夏自古战争最多的地方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投给山西。对外,这里是华夏屏障,民族英雄加冕之地;对内这里是天下之脊,不占据山西就控制不了中原。无论内外战争,山西都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哪怕摊开现代地图,都可以看到山西全境密密麻麻遍布着的关隘名字,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了一段关于忠诚、勇敢和野心的故事,这一切构筑了一个更立体的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