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店,你会看到许多年轻人聚集在一列书架前,他们的目光在一排排书上来回地扫视着书架上的书装帧精美,被一层透明的塑料膜紧紧地包裹,显得新鲜而神秘人们选好满意的书后走到柜台前,结完账匆匆离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开卷是否都有益?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开卷是否都有益(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都有益

走进书店,你会看到许多年轻人聚集在一列书架前,他们的目光在一排排书上来回地扫视着。书架上的书装帧精美,被一层透明的塑料膜紧紧地包裹,显得新鲜而神秘。人们选好满意的书后走到柜台前,结完账匆匆离去。

这里陈列的都是时下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它们已成为书店的宠儿。相反,那些最有分量的名著则被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很像是清高的江湖雅士,躲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高深冷峻地看着来往的人们。颇有“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的萧瑟之感。

何止是书店,如今许多网络平台,也几乎成了畅销书的天下。各种鬼魅奇幻、抽魂虐心的小说充斥网络,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将读者迷得神魂颠倒。这些书备受欢迎和推崇,人们饥不择食的争相下载,一睹为快。甚至废寝忘食,一幅苦读书的样子。

阅读量和点击率,决定着作者的收入。写作者们不辞辛苦,日更几万字,写书比抄书还快。读者看得快,作者写得也不慢,相得益彰。写手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穿越、戏说、宫斗、霸道总裁等各类题材的小说、独占鳌头,占据着各大平台排行榜的顶端。为了增加趣味性,作者更是天马行空地篡改历史,颠覆三观,致使一些读者对书中人物和历史上的其人其事“傻傻分不清”,甚至拿野史当正史,真伪难辨、是非混淆。

不难想象,这种高效的写作模式,写作者几乎没有时间思考。至于谋篇布局、锤炼语言、史料查询也是无暇顾及的。这样的速成品,对读者来说,犹如美丽的热带鱼,只可观其形,愉悦赏玩,不可食其肉,因此也就不能从中获得什么营养。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阅读真的有用吗?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甚至怀疑“开卷有益”这句话了。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人们都说开卷有益,这句话放在孔子、庄子的时代是毫无问题的。因为那个时代出版成本极其昂贵,早期所谓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必须字斟句酌。而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出书易如反掌,出书的标准,几乎降到了尘土里。如果还在那里泛泛的谈开卷有益,可能是有问题的。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读到最值得读的书呢?‘经典’一词,恐怕要时刻挂在心上。”

曹文轩的这段话,指出了当今人们阅读的症结所在。出书成本的降低,使书籍像雪片一样不断增多,令人目不暇接。书籍的质量水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粗俗浅显的文字也能轻易变成铅字,登堂入室,占据着书房和市场的半壁江山。乱花渐欲迷人眼,读一些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都不高的书,很可能会带偏读者,使其认知误入歧途。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本就支撑不起一篇文章的灵魂,却被不明就里的读者视为圭皋。如果读了大量这样的书,真的就是浪费时间,开卷无益,得不偿失了。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因此提高阅读质量尤为重要。能在书海里做到慧眼识珠,甄别有意义的书,就成为了一种能力。

最显而易见的方式就是读经典作品。

因为经典作品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经过了时间淘汰,能够流传下来,自有它的道理。我们阅读经典,实际上也就站在了祖先的肩膀上。经典作品无疑是最有价值的,他们闪耀着哲性的光辉,是文学大师和古圣先贤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汇聚着他们的真知灼见。它们像一盏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放光,照亮人类的灵魂;又像一面旗帜,鲜明的指引着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它们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以其经久不衰的成就占据着人类文明金字塔的顶端。

路遥说:“写小说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和劳动者一并去热烈地拥抱大地和生活”。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创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小说,成为亿万青年的“人生导师”。阿里巴巴创始人不止一次说过:“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这就是名著带给人的力量。

好的文章都不是速成品。曹雪芹写一部《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中创作出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著名作家李洱在写作长篇小说《应物兄》时耗费了13年的时间。别人对此感到惊讶,李洱却觉得写13年很正常。因为他要对作品仔细推敲、深稽博考,他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成就了这部经典,从而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张洁用了12年时间写作长篇巨著《无字》。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她采访、收集的资料有两尺多厚。为了一个小细节,她几次三番地乘火车到偏远的原型小镇探访,寻找独特的艺术感觉。十二年中无数个日日夜夜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她字斟句酌,书稿由薄变厚,又由厚变薄,最后硬是把四部一百余万字压缩成最后的三部八十余万字。小说完成后,张洁如释重负地说,现在即使我死了,也不会觉得遗憾了。《无字》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作家庆山在写完长篇小说《夏摩山谷》之后,身心颇为透支,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一直用中药调理身体。可见每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用生命写成的。

国外作家也是如此,马尔克斯只写了三部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迷宫中的将军》。《百年孤独》不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被称为“20世纪小说的皇冠”。加缪更是只写了一部长篇,两部中篇。他们都不是以数量取胜,他们是在以血为墨,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以至于每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阅读经典,我们就是在贪婪地汲取着大师们思想中的精华。他们把数十载积攒的营养慷慨的捐赠给我们,变成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用几天时间就吸收完他们十几年的心血。这些来自不同风格和领域的馔玉珍馐,源源不断地供养着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变得壮美、睿智、深邃、果敢。他们教会我们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端正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积极向上、热情努力的生活着。在这些书的鼓舞下,我们改造着世界,使这个世界日臻完善和美好,从而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由此看来,经典书籍对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它是饥饿者面前救命的一块面包,是荒漠里让人振奋的一池清水,是沼泽里令人感动的一朵小花……它能让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我们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持安宁的心境;让我们勇敢地祛除世俗的羁绊更理智的审视和面对生活;让我们像金蝉脱壳一样洗去肮脏和陈旧的外壳,有如重生般焕然一新。

古人讲开卷有益,指的就是读大师们的经典之作,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才能使人变得强大、聪明。我们要多读书,用一双慧眼选出经典之作,唯如此,才能开卷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