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如果从2011年的秋天,胡正刚第一次在云南接触到端公和傩面具的采访算起,《丛林里的北回归线》的整个调查成书过程,耗时约七年。七年间,胡正刚听过彝族巫师吟诵《指路经》,参加过俐侎老人的葬礼。追寻契丹后裔在云南的脉络和遗迹,在壮族人的祝酒歌中大醉而归。这是一部关于云南众多原生文明的田野调查笔记,具有人类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双重属性。

4月27日,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联合打造的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在四川宜宾举行。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得非虚构作品奖主奖。封面新闻记者对这位年仅32岁的青年作家进行了专访。

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奖(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非虚构作品奖主奖)(1)

耗时七年田野调查

曾深入原始森林生活一周

2011年秋天,大学毕业的第二年,胡正刚从电视台的编剧岗位离职,进入《艺术云南》杂志社担任记者和编辑。虽然都是媒体行业,但工作性质、内容不同,转折比较大。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到杂志社两三天后,胡正刚便主动申请去做采访,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端公和傩面具的采访,也开启了他的田野调查之路。

从一开始的工作需要,到后来的由衷热爱,胡正刚开始了边做边学的状态。一个选题成文后,也长期在陆陆续续的修改。《丛林里的北回归线》成书于2018年5月,如果从第一个采访算起,这本书的创作历时约七年。

七年的时间里,为了深入调查,胡正刚接触过许多民族,也到过不少人迹罕至之地。他曾深夜被热情的苗族人叫醒,参加神秘的“跳神”仪式。也和克木人一起溯源过他们姓氏图腾的秘密。这些记忆都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于他而言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

在一次做莽人的田野调查时,胡正刚跟随一对进山采摘草果的莽人夫妇,在中国、越南交界处的原始森林里生活了一周。深山里没有信号,取水要走很远,食物也十分紧缺,时值深秋,因海拔高,晚上冷得睡不着觉,特别是第一天夜里,胡正刚差点以为自己会被冻死。

在胡正刚看来,他无法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任何意义。他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形色匆匆的过客,一个技艺生疏的观察者。“与之相反,他们的文化、观念、生存智慧,以及与他们相处的田野调查经历,却深刻地滋养了我。”胡正刚说道。

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奖(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非虚构作品奖主奖)(2)

不能再被视为“青年”之时

希望“作家”这个标签依旧有效

对胡正刚而言,写作是一生的事。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专注于锤炼写作技艺的锤炼即可,而不必挂怀如何被归类。

“青年作家大多处于成长期,尚未定型,这个群体的未来值得期待,但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人生如寄,青春终会逝去,而文学永恒。胡正刚由衷地希望,当自己已不再年轻,不能再被视为“青年”的时候,“作家”这个标签却依旧有效。

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的主奖,对胡正刚而言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创作的激励,也为他找寻到了文学创作的方向。

“实际上,在获得“非虚构”类别的奖项之前,我对《丛林里的北回归线》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无法给它归类,在创作中,我试图在文学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但由于没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这种尝试并不成功。”胡正刚对记者说道。

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奖(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非虚构作品奖主奖)(3)

这次获奖,使胡正刚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向,也坚定了他继续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决心。目前,胡正刚正在云南省巍山县一个名叫南山村的村子里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时间初定为两年。这边离家远,工作任务重,相较于昆明,条件也较艰辛。但他相信文学,特别是非虚构写作,会让时光充实,让他的内心安静,并让这两年充满意义。

为助推文学力量更快生长,奖掖和扶持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封面新闻、华西 都市报联合打造的“华语青年作家奖”,自2015年开始举办首届开始,已经来到了第四个年头。该奖项填补了目前国内 缺乏有影响力和含金量、专门针对4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文学奖项的历史空白,力争将这个奖打造成比肩日本“芥川文学 奖”的纯文学奖项。

人物档案:胡正刚,作家、诗人。1986年11月生,云南省姚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过《诗刊》社第33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问自己》,非虚构《丛林里的北回归线》。曾获2015年度扬子江青年诗人奖,现为云南巍山县南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