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真实人口到底有多少?我相信这个问题谁也不能给出一个相对确切的数字。

现存的三国人口史料记载,总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关于三国人口的史料存世量过少、内容过于不完整。加之三国时期距今时间过于久远,这些史料记载难免有些偏差,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令人难以相信。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1)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因此如今要想确切知晓三国真实人口数量,这几乎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也并不是说三国人口绝对无法考证。

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出发,结合三国的时代背景,将史料中官方统计的“户籍”人口,加上未能编入国家“户籍”的人口,如战乱导致的流民、豪强士族隐蔽下的人口等等。再将其综合考虑,便能探究出一个相对符合实际的三国人口数量。

史料中关于三国人口的记载,令人难以置信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大多都听过这样一段描述,“蜀汉灭亡前夕拥有28万户,约94万人,曹魏曹丕时期拥有66万户、约443万人,孙吴拥有52万户,约230万人”

这段关于三国人口的描述,乍一看令人难以置信。毕竟在东汉永寿三年,官方统计户籍人口为5600余万人,而到了三国时期,人口怎会突然骤降至767余万人呢

如果我们仔细查找资料就会发现,这组数据其实来源于众多的史料支撑。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2)

如在《三国志·后主传》中,有一段公元263年刘禅投降后,呈送曹魏的蜀汉官方“户籍”人口记载。

《三国志·后主传》: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关于孙吴的人口描述,同样出现在《三国志》中:

《三国志·孙皓传》: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 吏三万二千, 兵二十三万, 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关于曹魏人口的描述,有以下史料记载: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 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

其中曹魏人口虽未单独列出,但只要将魏蜀通计人口与蜀汉人口相减,便可得出曹魏人口数:66万户,约443万人。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3)

三国时期仍然采用竹简记录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将魏蜀吴三国人口相加,便得到了767万这个数字。其他史料也有关于三国人口数的描述,但都与之相差不大。

因此,许多人说到三国人口就会直接引用这组数据,毕竟其来源于史料的实际记载,也有一定的参考度。但如要硬说这就是三国真实的人口数,那就有些强词夺理了。

毕竟这只计算了官方掌握的地方“户籍”人口,而魏蜀吴三国的“户籍”制度承袭于东汉,这套制度从最开始便存在着诸多漏洞,如隐匿脱籍等现象严重,导致许多人未能编入地方州郡“户籍”系统。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4)

三国战乱导致脱籍逃户现象严重

而到了三国乱世时期,这一漏洞更是被无限放大,隐匿脱籍等现象相比东汉时期更为严重。

因此在考虑了战乱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人口减少问题后,我们会发现:从东汉永寿三年统计的5600万,到三国时期767万史料记载的人口之间,差距仍是过于巨大不符合常理。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当时许多人为未能编入地方州郡“户籍”系统。因此简单的将魏蜀吴官方统计的“户籍”人口,说成是三国真实人口数,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三国未被编入“户籍”的人口众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抛开战争因素导致的人口衰减,那些未被编入地方“户籍”的人口到底有几何呢?其实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士族豪强对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抢夺

在东汉时期,地方士族豪强相继崛起,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这些豪强势力也随之壮大,并荫附了许多佃客、部曲,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5)

士族门阀势力对三国政权影响深远

尤其到了东汉末年,因战乱等因素产生了大量流民。许多地方士族豪强顺势将其吸收为佃农,为己所用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魏蜀吴三国政权碍于士族豪强的庞大势力,甚至于东吴就是以士族豪强作为政权基础,因此为了保证自身政权的稳定,自然不会对其轻易动手。

因而在三国时期,这种士族豪强的“荫户”现象十分普遍。这种行为事实上说,就是一种对国家人口的抢夺行为。鉴于当时士族豪强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即便是在极为保守的估计下,这部分“荫户”的人口数量也应同官方掌握的地方“户籍”人口相当。

二、“屯田户”独立于地方户籍系统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或赋税过重的因素,许多农民脱籍逃亡成为流民。魏蜀吴各国为了恢复农业的生产,相继施行“屯田制”设立典农官,收容各地流民并为其提供耕地。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被收容的屯田者,并没有被记入地方州郡“户籍”系统,而是由专门的屯田机构另立户籍并统一管理。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6)

魏蜀吴三国极为重视“屯田”

同样。这样的屯田机构也是独立于地方州郡之外,并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统。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到底收容了多少流民呢?从魏蜀吴对“屯田”的重视程度和在全国的分布范围来看,这部分人口起码多达上百万人。

三、逃籍脱户的流民和少数民族族,大多未被记入地方“户籍”系统

翻看三国时期的民族政策时,我们会发现曹魏大多采用安抚怀柔政策,而这也导致了北方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填充了许多因战乱而产生的人口真空地带。

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人口变迁,势必会导致一些管理上的漏洞,许多内迁人口并不能被完全记入地方户籍系统。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7)

三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除此之外,还有蜀汉南中各少数民族,遍布东吴广大区域的山越等少数民族,在加上因逃避赋税而逃籍脱户的人口。其综合数量保守估计,应该不会少于官方控制的州郡“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

综合所有因素,对三国真实人口进行合理猜测

综合上述三种未被纳入国家地方州郡“户籍”人口数量的猜测,再加上史料记载中州郡编户人口767万,我们就可以对三国真实人口进行一个合理猜测:其人口数量大概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

由于三国时期人口随着全国战争局势的激烈程度,时刻在处于变动态势,因此人口数量也随之处于波动状态。因而在三国人口谷底时期,其数量应在1500万左右。到了三国末期,随着魏蜀吴的相继建立,战事相比起东汉末年已大为改善,社会局势趋于稳定,其人口峰值数量大概在2000万左右。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8)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对其合理性进行论证。

根据《晋书·地理志·总序》上的记载,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总共有2459840户、16163863人。

鉴于此时西晋已废除屯田制,原“屯田户”人口已转入州郡“编户”。同时考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豪强势力依旧强盛,“荫户”现象仍未灭除。因此将西晋初期统计的1600余万加上这部分“荫户”人口,其数量大致与我们猜测的三国末期峰值人口数相当。

三国时期各国真实人口(从古代史料实际记载出发)(9)

西晋版图

《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东汉初视西汉全盛得三之一,三国视东汉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视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视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视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较也。

另一方面,纵观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期,因大规模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在所难免,可不论是东汉还是唐、宋、清三朝,其初期人口均为前朝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唯独三国时期,其史料记载的人口数量竟锐减至东汉永寿三年统计的七分之一。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我们对三国人口1500万到2000的万猜测的相对合理性。

结语

由于社会混乱导致的三国人口大幅度缩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史料中所记载的关于三国人口的描述,却又有些不切合实际。因此三国真实人口到底几何,这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引起了人们的无限猜想。

本文从史料实际记载出发,结合三国时代背景,从而估算出了1500万到2000万这样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但这个数据也仅仅是猜测而来。不论其真实结果如何,在探究三国人口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对了解三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产生一些有利影响,便是有很大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