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 》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 金蝉子 ,原型为唐代高僧 玄奘 。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袆”,法号“玄奘”,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 ”,后世俗称“唐僧”。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 经论 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唐三藏去天竺求佛经的贡献(西行的高僧唐三藏)(1)

《西游记》是从哪里来的?大致从西夏开始便有了“唐僧取经”的故事蓝本,敦煌石窟壁画上描绘,一僧,一似猴的人手牵白马。后经后世的不断演绎,和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事迹,才有了现世流传的《西游记》。

整个《西游记》的故事核心是围绕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开展的,西行的起源是观音装扮成老僧的样子,卖给李世民袈裟和权杖。后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将袈裟权杖送于玄奘。玄奘在给大家讲佛经的时候,老僧进来说: 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这句话就炸了天了,我们偌大的唐朝,修习的佛法仅仅是皮毛,李世民询问:谁能为我取回真经。唐三藏估计当时也是无奈,这刚拿了人家东西这明摆着是叫我去,于是唐三藏便站出来说我去,李世民便说如何如何,夸赞了唐三藏一番。书中是玄奘是这么说的: 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江山永固,为什么不是追求佛法大乘却是江山永固,明显的拍着马屁唱着歌。一句话拍的李世民高兴了,与玄奘拜了把子,称之为“御弟”。

唐三藏去天竺求佛经的贡献(西行的高僧唐三藏)(2)

玄奘这是出尽了风头,一个水陆大会就是他一个人的演出,拿了李世民送的东西,被委任重任去西天取经,还成了御弟。但是玄奘也是明白人,知道西行困难重重,回到弘福寺的玄奘被弟子追问:师傅,西行路漫漫多豺狼虎豹,你当真自愿前行?玄奘答曰: 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一个不得不,道出了多少心酸,道出了多少不如意。可见这才是吴承恩真正赋予唐三藏这个角色的灵魂。

就这么一段说明了3件事情

一:佛教是服务于政治的。

二:政治需要宗教扶持。

三:当时宗教的空前发展。

可历史上的玄奘是为了什么去的印度去寻求大乘佛法的?

玄奘幼年随父研习儒家经典,父亲去世后,十岁的玄奘跟随二哥陈素出家洛阳净土寺。后跟多位法师学习佛法,研习《摄大乘论》《涅槃经》等。后因战乱随兄赴蜀,跟空,景两位法师处学习佛法。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后入成都学习。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唐三藏去天竺求佛经的贡献(西行的高僧唐三藏)(3)

通过名师的教导,对大乘佛法颇有建树,闻名蜀中,后入长安听受《阿毗达磨俱舍论》。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适逢天竺前来的高僧抵达长安,听闻传授的《瑜伽论》于是自愿前往天竺 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南北佛法。

627年玄奘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便自己偷渡出关“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始道西行,开始了长路漫漫的西行之旅。

历史上的玄奘功德无量,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重要的是其呕心沥血的翻译经书事业,无论从质量,数量上都超越前人无数。其《大唐西域记》中综述各国的地理形势、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概况,堪称古代和中世纪印度的简史。

《西游记》中的玄奘虽然有一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味,但他能够挺身而出,并在此后的西行之路上毫不退缩,比起历史上真正的玄奘法师,虽然略逊一筹,但仍然能够称得上是开模,风险和机遇并存。英雄豪杰与庸碌众生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够挺身入局,勇于承担随机遇而来的风险,置之死地而后生,逼迫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成佛。

唐三藏去天竺求佛经的贡献(西行的高僧唐三藏)(4)

《西游记》中值得推敲的东西很多,需要我们与历史,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互印证。

历史上的玄奘和西游记中的三藏法师你更喜欢哪个?

,